正文 第七章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2 / 3)

人類的生活本來就是一張一弛的,勞與逸二者應交替進行。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就指出:“節奏是大自然向我們提出的不可違抗的要求。"過度勞累違背了大自然的規律,損害了身體健康,降低了勞動效率。而放鬆就是為了更好地去勞動,休息是使人從疲勞中解脫出來的符合生理要求的方法。無論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在連續工作一段時間之後都會疲勞,即使你頑強堅持,體力也不能保持長久,隻有休息一段時間,才會從疲勞中解脫出來,恢複精力,振奮精神。

根據心理學家研究,一個人的大腦在工作1小時左右就達到了峰值,再往後,工作效率、注意力等就會下降,所以, 同學們平時的課堂時間一般均安排為四十五分鍾一節,十分鍾休息,就是為了讓同學們更加科學、合理地用腦。

雖然我們說勞逸結合有利於學習效率的提高,但一味講究過度的安逸更是十分有害的。魯訊先生曾說過“生活太安逸了,人就為生活所累了。”豐富多彩的業餘生活雖然很好,但若過分了,達到玩物喪誌的地步那就有害了。所以勞逸結合不僅“勞”要適度,“逸”也要適度。

第二節 用腦與睡眠

一、睡眠對生命的意義

人的一生中約有1/3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睡眠是我們身體的一種重要生理現象。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當每天給狗喝水而不給它吃東西,它能活1個月,若連續三天不讓它睡覺,結果體溫下降4~5℃,再經過5~7天它就會死去。人也是一樣,不要說長時不眠,就是長期睡眠不足也會影響健康。

長期睡眠不足對人的影響是多方麵的。首先是神經係統過度疲勞,從而發生學習、工作效率降低,精神衰弱,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出現頭暈腦脹,乏力,嚴重的還會影響心血管係統、呼吸係統、消化係統的功能。有的還能導致器質性病變或早衰。如果持續失眠100小時以上,可發生嚴重的精神疾病,如幻視、幻聽等,並常合並一些神經症狀,如眼顫、手抖及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如心慌、血壓升高等症。動物試驗也表明,剝奪睡眠3?4天的鼠,血清總蛋白減少,而且肝、腎、脾、胃的重量顯著減輕。古人說:“眠食兩者為養生之要務”,充分說明了睡眠對人類的生活是何等重要。

科學研究發現,在睡眠過程中,腦電波的活動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可分為四個階段,即第一、二、三及四期睡眠。第一期睡眠的腦電波以4~7隻節律為主,夾雜著一些玲節律;一般不會出現紡錘波或X綜合波,即使有的話,其出現頻率每分鍾不能超過一次。第二期睡眠的腦電波特征是睡眠紡錘波與X—綜合波。前者是頻率12~14高波幅陣發電活動,每次發作持續5~2秒。後者的特征是輪廓分明的高波幅負向慢波之後繼以正向成分。第二期也可以出現1~3的高波幅。第三期睡眠的腦電波特征是8波占整個腦電活動的20%~50%,如果8波的比例超過50%,便是第四期睡眠。許多睡眠研究專家認為,第三期與第四期劃分太人為化,沒有必要,他們主張將第三期與第四期合並,統稱8波睡眠。也是睡眠最沉的階段,是消除全身疲勞、恢複旺盛精力的主要睡眠階段。

不同年齡的人對睡眠的時間需要是不完全相同的。年齡越小,大腦皮層興奮性越低,對疲勞的耐受性也越差,因此,需要睡眠的時間也越長。反之到了老年,大腦皮層功能不如青年那麼活躍,體力活動也大為減少,所以需要睡眠的時間也相應減少,一般來說,不同年齡所需睡眠時間大至如下:新生兒每天至少二十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