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嬰幼兒,每天十五小時
學齡前兒童,每天十二小時
少年兒童,每天十小時
青年,每天九小時
成年,每天八小時
老年,每天五到六小時
以上隻是一個大致平均數,每人每天所需要的睡眠時間差異很大。大發明家愛迪生每天隻睡二、三小時即可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工作中去,拿破侖每天也隻睡四個小時,而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則每日需睡十小時。因此,我們不必因為自身睡眠時間的長短而忐忑不安。
二、睡眠的類型
每人的大腦節律不同,即生物鍾的類型不同,所以睡眠的類型也不同,一般來說,我們可將之分為以下三種:
1.夜晚型(貓頭鷹型)
這類人又被稱為“邱吉爾型”,以英國前首相邱吉爾為代表,這一類型的人,白天大腦處於抑製狀態,而一到晚上,腦細胞則進入興奮狀態。據說邱吉爾白天隻做些生活瑣事或睡覺,午後才正式處理工作。我們知道,大腦皮質有兩個基本活動過程:興奮和抑製。兩者又均有輕度、中度、髙度、過高度之分。試驗證明,中度興奮是大腦皮質建立條件反射的最佳興奮狀態。大腦皮質的某一區域處於興奮狀態,而其他區域則處於相對抑製狀態,從而形成優勢興奮中心,此時,最易建立條件反射,這也就是最佳用腦時間。具有這一類型的人大腦皮質,每當夜晚來臨,就處於興奮狀態。“奇思常伴夜色來”就是對這種類型人的生動寫照。生活中具有貓頭鷹型的人不算少,魯迅、周恩來、毛澤東等都習憤於晚上開始工作,直到深夜或淩晨才開始休息。
2.清晨型(百靈鳥型):
國外有人稱此形為“杜魯門型”。美國前總統杜魯門是典型的百靈鳥型這一類的人,清晨思維是最活躍的時候,工作效率最高,學習效果最好,精力也最充沛,往往靈感大發,如詩人艾青常常早上詩興大發,多出詩作。杜魯門則從早晨到中午一直都忙於公務,而晚上也必須早早休息,否則就會嗬嗬大作,昏昏沉沉。
3.混合型:
目前80%的人屬於這一類型,這些人一天中用腦效率差不多,但也有高低峰,高峰一般在上午9點和下午5點前後。
可是,每個人的最佳用腦時間是不同的。那麼怎樣確定自己的最佳用腦時間呢?這就要靠自己平時的切身體驗了,逐漸發現自己最好用腦時間,一旦知道自己什麼時間用腦效果最好就讓它相對固定下來,形成習慣和規律,把最重要的事務安排在二天中最有效的時間去作,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每天在固定的時間內作相同的事,天長日久,形成條件反射,大腦皮質建立了各種條件反射,依次反複出現後,就會形成“動力定型”。此時,前一個反射很容易地,甚至是自動地引起後一個反射,人們若是適應這個定型用腦,則最為省力,效率也最好,每天的活動,經常以相同的周期和固定的時間間隔出現,就會通過大腦皮質的綜合利用,把一 係列的活動聯係起來,形成一個內部神經過程的係統。這種“動力定型”能使各種腦力和體力的活動進行得更容易、更方便、更省力,這就是提高“時間質量的有效途徑,人的一生精力旺盛,創造性最強的時間僅為人生的二萬分之一,所以惜時如金,最好的方法便是科學用腦,提高用腦效率,等於延長了時間和壽命。”
人們還注意到,傑出的人物往往睡得很少,這在政界、科學界、體育界、企業界的偉人中都不乏其人,發明家愛迪生 每天隻睡兩小時,邱吉爾,路易十四、雨果、撒切爾夫人…… 可以舉出許許多多的例子,他們睡覺的時間每天都在五小時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