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1)上,顧鴻雁、麋鹿(2),曰:“賢者亦樂此乎?”
孟子對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詩》(3)雲:‘經始靈台(4),經之營之,庶民攻(5)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6)。王在靈囿(7),麀鹿攸伏(8),麀鹿濯濯,白鳥鶴鶴。王在靈沼,於牣(9)魚躍。’文王以民力為台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台曰靈台,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湯誓》(10)曰:‘時日害喪,予及女偕亡紒紜矠。’民欲與之偕亡,雖有台、池、鳥、獸,豈能獨樂哉?”——《梁惠王章句上》
【注釋】
(1)沼:水池。
(2)鴻雁:大雁。麋鹿,鹿科動物,角像鹿,尾像驢,蹄像牛,頸像駝,原產我國,又稱四不像。
(3)《詩》:即《詩經》。《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詩歌作品,共305篇,分為風、雅、頌三部分。本隻稱詩,相傳為孔子輯錄刪編,儒家以為經典,故稱《詩經》。
(4)靈台:文王之台,故址為今西安豐都遺址。
(5)攻:建造。
(6)庶民子來:民眾像子女為父母幹活一樣踴躍。
(7)王:此指周文王姬昌,殷王紂時的侯,子武王伐紂,滅殷。靈囿,靈台內養動物的地方。
(8)麀鹿:母鹿。攸伏,安然的樣子。
(9)牣:滿。
(10)《湯誓》:《尚書》中的一篇。《尚書》是我國上古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上古事跡著作的彙編,是儒家經典之一,故又稱之為《書經》。
(11)時:這。害,同“曷”,何時的意思。女,同“汝”,你。此指夏桀。
【譯文】
孟子拜見梁惠王。惠王站在池塘邊,觀賞著四周的飛禽走獸,問孟子道:“賢人也喜歡這種閑情逸致嗎?”
孟子答道:“隻有賢德之人才能感受到這種快樂,不賢的人縱然擁有這一切,也不會真正感受到快樂的。《詩經》上說:‘開始築靈台,籌劃細經營,百姓同努力,很快便成功。王勸不必急,百姓更積極。文王遊靈囿,母鹿悠閑臥,白鳥羽毛亮,鹿肥見光澤。文王觀靈沼,魚兒滿池躍。’文王征用民力修建了高台深池,但人民卻樂而為之,把他的高台叫做靈台,把他的深池叫做靈沼,為他能擁有麋鹿、魚、鱉這些珍禽鳥獸而高興。古代的賢君與民同樂,所以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尚書·湯誓》中說:‘你這個太陽哪天才會毀滅啊?我們要跟你同歸於盡!’人民要跟他一起滅亡,這樣不得人心的國君,(他)縱然擁有高台深池飛禽走獸,又怎麼能夠獨自享受到快樂呢?”
【述評】
全民同樂才是真正的快樂
社會單位就是一個金字塔。小到一個集體,大到一個國家,權利與責任賦予了每一個社會中人在這個金字塔中的位置,而領導者就是這金字塔的塔尖。他們的素質便是集體或集團的素質,他們的認識便是集體或集團的認識,而他們的生存狀態基本上也就是集體或集團的生存狀態。孟子在批判了私欲至上的觀念之後提出了“與民偕樂”的思想,指出一個真正優秀的統治者應該保持對民眾疾苦的熱切關懷,保護人民,與民同樂,而不是把自己的享樂建築在廣大群眾的痛苦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