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鄒與魯閧(1)。穆公問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視(2)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
孟子對曰:“凶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3)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4)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5)也。曾子(6)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夫民今而後得反之也,君無尤(7)焉。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
——《梁惠王章句下》
【注釋】
(1)鄒與魯:鄒,國名,其地在今山東省鄒縣。魯,國名,其地在今山東省曲阜。
(2)疾視:仇視。
(3)轉:輾轉。
(4)幾:將近,幾乎。
(5)上慢而殘下:上,指國君和當政官員。慢,怠慢。殘,傷害之意。下,指老百姓。
(6)曾子:即曾參,字子輿,孔子弟子。
(7)尤:責怪。
【譯文】
鄒國與魯國發生衝突。鄒穆公問孟子:“在這次事件中,我的官員犧牲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沒有一個為長官效死的。殺了他們吧,卻又無法殺盡;不殺吧,又恨他們看著自己的長官戰死卻不肯去救,怎麼辦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饑荒的年景,您的百姓中年邁體弱的暴屍在深溝野壑,年輕力壯的四散逃亡,這樣的人差不多都快上千了,可您的糧倉裏堆滿了糧食,庫房充足,這種情況官員們沒有一個向您報告過,這是對國君的怠慢,對百姓的殘害啊。曾子說過:‘警惕啊,警惕!你怎樣待人,人家就會怎樣待你。’現在老百姓有機會反過來這樣對待他們的長官,您不要責怪他們了。您如果能施行仁政,這些百姓自然會親近他們的長官,願為長官效死了。”
【述評】
官民關係是一切政治關係的基礎
“出爾反爾”,在我們的慣常用語中多指人們前後言行不一,反複無常,不信守諾言。其實它的本意在很大程度上帶有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因果報應的意思。孟子用在這裏,是針對當時鄒國政治局勢提出的一句具有警醒意味的話。
自古以來,君民關係、官民關係是一切政治關係的基礎,它關乎社稷的安危,影響著社會的穩定。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社稷危。這已經是亙古不變的政治箴言。但是處身其中的官宦,有幾個清醒地去考慮這個問題呢?
在古代,關於君民關係的論述最為著名的是舟與水的比喻。載舟覆舟的典故許多人都知道出自唐太宗。唐太宗有一次問太子李治:“汝知舟乎?”對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一說法最早出自荀子。荀子是借了《左傳》的舟水之喻來比喻民與君之間的關係,《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是以此來宣傳他的以民為本的觀念。
而孟子一直秉承民本的思想,他提出了一個讓後世值得永遠銘刻的警句: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還進一步闡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可以看出,古代先賢對於君與民的關係基本上抱有一致的思考,推而廣之,他們所論述的其實是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的關係。
鄒國的政治事件帶有普遍的意義。
中國兩千多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吏治史。從來都是高高在上的官和匍匐恭順的民。前者的頤指氣使,後者的逆來順受。前者的驕奢淫逸,後者的衣食堪憂。前者生殺予奪,後者委曲求全。這些構成了封建王朝的一幅生動的官民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