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公孫醜問曰:“敢問夫子惡乎長?”
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1)也。是集(2)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3)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嚐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4);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5)之者,芒芒然(6)歸,謂其人曰:’今日病(7)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8)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公孫醜章句上》
【注釋】
(1)餒:饑餓,無力。此指委頓的樣子。
(2)集:積累。
(3)慊:快,足。
(4)正:止。
(5)閔:同“憫”,憂傷。揠,拔。
(6)芒芒然:疲憊不堪的樣子。
(7)病:疲憊,疲倦。
(8)耘:鋤草。
【譯文】
公孫醜問:“請問老師您擅長哪方麵?”
孟子說:“我能辨析各種言論,我善於培養自己的浩然之氣。”
公孫醜說:“請問什麼叫浩然之氣呢?”
孟子說:“這很難說啊。這種氣,非常盛大,非常剛強,要靠正義去培養而不要傷害它,它就會充溢於整個宇宙。這種氣,要和道義相配合;缺少這些,它就會委頓不堪沒有氣勢。它是正義不斷積累而產生的結果,不是一兩次正義之舉就能取得的。如果行為有愧於心,這種氣就會委頓不堪了。所以我說,告子根本不懂得什麼是義,因為他把正義看做是心靈之外的東西。對於浩然之氣,一定要培養它,不能停止下來;心裏應該銘刻不忘,但也不要妄想著助其壯大。不要像那個宋國人一樣:宋國有個擔心他的禾苗長不高而去拔高它的人,非常疲憊地回到家中,對家裏人說:‘今天好累啊!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的兒子趕快跑到地裏去看,發現禾苗全都枯萎了。天下不拔苗助長的人已經很少了啊。以為浩然之氣的培養沒有什麼益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為禾苗鋤草的懶漢;企圖幫助浩然之氣壯大的人,就像是那個拔苗助長的人,非但沒有好處,反而會傷害了它。”
【述評】
人無氣節,難成大器
“浩然之氣”,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詞彙,但卻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去細細地思考過。在儒家思想中,“養浩然之氣”其實是人格修養的最高境界。
浩然之氣,至大至剛。
浩然之氣是以仁義為核,以正義、公正、自由、和諧為衣的一種精神。它具有道德的價值判斷,行為的現實約束、靈魂的自我糾正、氣質的自主升華。
它充塞於天地之間,回蕩在社會生活之中,激勵著人生的抉擇,決定著人生的目的。所謂浩然之氣,由“義”的積累而養成,表現為崇高的無所畏懼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狀態。
這種氣,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孟子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養就的就是這種長存於天地間的磅礴正氣,是五千年曆史煆造出來的民族之魂,是黃鍾大呂也難以奏出的不朽樂章。孟子以自身的生活為它作了生動的注解,正義直言,不避權貴,身居廣廈,心懷黎元。
這種氣,是道義的化身,沒有道義,它也就變得脆弱不堪。這種氣必須依靠日積月累的道德修煉,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使是幾次正義的行為也不能夠說它就變成了自己的精神的一部分。一句俗話說明了它的狀態,那就是“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浩然之氣的形成需要持之以恒的磨煉,日積月累的進步,需要用一輩子的時間來培養,使之壯大,而不能揠苗助長,急於求成。
“浩然之氣”是一種正氣,為人正,做事正。當一個人培育了“浩然之氣”,就進入了一種高尚的精神境界;孟子稱此境界為“誠”,他說:“反身而誠,樂莫大焉。”“誠”即誠信,推而廣之,成為人的一種堅定的信念。
有了這種氣,才可能“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有了這種氣,才可能寫出這樣的千古絕唱:“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有了這種氣,才可能有“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決心,才有慷慨赴死的從容。
有了這種氣,才可能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繼往聖之絕學,開萬世之太平”的壯誌豪情。有了這種氣,才可能做到“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不朽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