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孟子曰:“以力假(1)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裏,文王以百裏。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2)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詩》雲:‘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公孫醜章句上》
【注釋】
(1)假:假托,假借。
(2)贍:足。
【譯文】
孟子說:“依靠武力又打著仁義的旗號的可以稱霸於諸侯,這種稱霸必定以國力強盛為前提;依靠德行施行仁義的可以稱王於天下,這樣稱王不一定仰仗自己國力的大小。商湯憑借方圓七十裏土地,文王憑借方圓百裏的土地就取得稱王天下的成就。自恃武力而使人臣服,並不能使人心服口服,隻是力量不足以反抗罷了;依靠德行使人臣服,能使人心悅誠服,就好像七十位弟子服膺孔子一樣。《詩經》上說:‘從西從東,從南從北,沒有不心悅誠服的。’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啊。”
【述評】
以力假仁者霸,以德服人者王
“以力假仁者霸,以德服人者王。”這短短的十二個字概括出了中國政治生活中的兩種不同的格局,同時也映射出社會生活中的兩種人格類型。王道和霸道的分野就是如此清晰。在孟子的眼裏,三皇五帝的政治才是純正的王道,三代以下則多為霸道。“用武力征服”,還是“用道德感化”,在庶民那裏,還會產生兩種根本不同的態度。對孟子來說,理想的選擇當然是“王道”和“德化”。儒家的人文教化主義,在孟子那裏,達到了新的高度。實際上這兩種政治和人性風格在以後的時代裏也是交織在一起,彼此消長,糾纏不清的。孟子曾說“春秋無義戰”,那麼在戰國群雄逐鹿的時候,霸道當然是一種普遍的現象,難怪孟老夫子對現實抱有如此深的批判情結。其實不光是他對“德”持有深切的關注,戰國其他的思想家都對“德”的價值有著普遍的共識,雖然他們的政治理念不同,哲學觀念殊異,但對“德”之於政治的意義在認識上基本上相差無多。
莊子在《天下篇》中強調:“以德為本。”
荀子在《勸學篇》中說:“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管子·兵法》中也說“通德者王”。
我們可以看出,“德”的社會意義和價值在許多的思想家那裏具有一種共性的東西。孟子在這裏以及其他篇章中提到的所謂“德”的概念和以之為中心的觀念,是和孔子的思想一脈相承的,二者的“德”論構成了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麵。孔子在《為政篇》中劈頭一句話就是:“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所以以“德”的原則為政,就會如同北極星一樣,自在其所,而群星都拱衛於四周。孔子認為,為政以德與否,決定著執政的成敗和政權的更迭。古往今來政治上的得失,大致乃“有德”或“無德”所致。夏商周迭興,都是因為前代“德昏政亂”,後代“發厥明德”方才實現的。
既然“德”具有如此神奇的醫治社會痼疾的功效,那麼它到底是一種什麼東西?又由哪些因素構成呢?從孔孟的思想中可以看出它包括這樣一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