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孟子曰:“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市,廛而不征(1),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悅,而願藏於其市矣;關,譏而不征(2),則天下之旅皆悅,而願出於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稅(3),則天下之農皆悅,而願耕於其野矣;廛,無夫裏之布(4),則天下之民皆悅,而願為之氓(5)矣。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有生民以來未有能濟(6)者也。如此,則無敵於天下。無敵於天下者,天吏(7)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公孫醜章句上》
【注釋】
(1)廛:趙岐注“廛,市宅也”,此處指集市中儲藏貨物的場所。征,征稅。
(2)關:關卡。譏,查問,稽查。
(3)助:趙岐注,“助者,井田十一”。
(4)廛:民居。夫裏之布,即“夫布”和“裏布”,為古代稅收之名稱。
(5)氓:民。
(6)濟:成功。
(7)天吏:趙岐注,“天吏者天使也。為政當為天所使,誅伐無道”。
【譯文】
孟子說:“尊重賢德的人,任用有才幹的人、傑出的人物執掌政權,那麼天下的士人都會滿懷喜悅,而且樂於到那個朝廷去服務;在市場裏,提供存放貨物的地方而不征稅,依照法定的規則收購貨物,不使貨物長期滯積,那麼天下的商販都會滿懷喜悅,都願意把貨物集中到那個市場上了;在關卡,隻稽查違法活動而不征稅,那麼天下的旅客都會滿懷喜悅,願意取道這個國家了;對於種田的人,實行“井田製”,隻要農民助耕公田,不再征收私田的賦稅,那麼天下的農夫都會滿懷喜悅,願意在那個國家的田野裏耕種了;人們居住的地方,沒有勞役稅和額外的地稅,那麼天下的百姓都會滿懷喜悅,願意來做那個國家的子民了。真正能夠做到這五個方麵的人,那麼鄰國的百姓就會像對待自己的父母一樣敬仰他了。假如鄰國要想來攻打他,那就好比率領子弟去攻打他們的父母一樣,自人類誕生以來,這樣的事從來沒有成功過。像這樣,就可以無敵於天下。無敵於天下的人,是順應天命的領導人。這樣的人不能夠稱王天下,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
【述評】
孟子的理想國
孟子一直秉承以德服人、以德化民的政治主張,他反對君主將自己的快樂建築在他人的痛苦之上,要求君主與民同樂、發政施仁。他認為隻有得民心者才能長久地保有天下,他一再強調“仁者無敵”、“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的仁政思想,在這一篇中孟子集中論述了仁政的具體措施,以及他心中理想國的模樣。
孟子認為,“保民而王,莫之能禦。”“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隻要君王能夠和百姓同歡樂,共患難,同甘共苦,那就會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從而擁有最普遍的群眾基礎,如此,稱王天下,那是指日可待的;但如果不行仁政,殘暴虐民,以害民為樂,那隻能招致廣泛的反對,即使你擁有天下財富、兵強馬壯,那也不會將自己的統治延續久遠,孟子說:“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隻有施行仁政,才能達到政清民和,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國家穩定繁榮的理想圖景。
仁政愛民的仁政思想,曆來是中國知識分子最高的政治理想。孟子認為做到仁政愛民的王道境界,必須從如下幾個方麵著手:
第一,必須有穩健進步的人才戰略。孟子認為一個開明的君主必須尊重賢德的人,任用有才幹的人,這樣天下才俊才會樂於為君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