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滕文公為世子(1),將之楚,過(2)宋而見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世子自楚反(3),複見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覸(4)謂齊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公明儀曰(5):‘文王,我師也;周公豈欺我哉?’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裏也,猶可以為善國。《書》曰:‘若藥不瞑眩(6),厥疾不瘳(7)。’”——《滕文公章句上》
曹交問曰(8):“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
孟子曰:“然。”
“交聞文王十尺,湯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長,食粟而已,如何則可?”
曰:“奚(9)有於是?亦為之而已矣。有人於此,力不能勝一匹雛,則為無力人矣;今曰舉百鈞(10),則為有力人矣。然則舉烏獲之任,是亦為烏獲(11)而已矣。夫人豈以不勝為患哉?弗為耳。徐行後長者謂之弟,疾行先長者謂之不弟。夫徐行者,豈人所不能哉?所不為也。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誦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曰:“交得見於鄒君,可以假(12)館,願留而受業於門。”
曰:“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人病(13)不求耳。子歸而求之,有餘師。”——《告子章句下》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14)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盡心章句上》
【注釋】
(1)世子:太子。
(2)過:途經。
(3)反:同“返”。
(4)成覸:齊國勇士。
(5)公明儀:曾參弟子。
(6)瞑眩:藥物導致的頭暈目眩。
(7)瘳:痊愈。
(8)曹交:人名,生平不詳。
(9)奚:何。
(10)鈞:重量單位,一鈞等於30斤。
(11)烏獲:人名,傳說是古代的一個大力士。任,重量。
(12)假:借。
(13)病:擔憂。
(14)孩:古同“咳”,笑。提,抱。趙岐注:“孩提,二三歲之間,在繈褓,知孩笑,可提抱者。”
【譯文】
滕文公做太子時,要到楚國去,途經宋國時拜會了孟子。孟子給他講人性本善的道理,每句話都要提到堯、舜。
太子從楚國返回,又拜會孟子。孟子說:“太子懷疑我的話嗎?天下的真理就這麼一個啊。成覸對齊景公說:‘他,是個男子漢;我,也是個男子漢,我怕他什麼呢?’顏淵說:‘舜是什麼樣的人?我是什麼樣的人?有所作為的人也能像他那樣。’公明儀說:‘文王,是我的老師;說這話的周公難道會欺騙我嗎?’現在的滕國,如果土地截長補短,方圓將近五十裏,仍可以治理成一個好國家。《尚書》上說:‘如果藥力不能使病人頭暈目眩,疾病也就不能治好。’”
……
曹交問道:“人人都能成為堯、舜,有這種說法嗎?”
孟子回答說:“有啊。”
曹交又問:“我聽說文王身長十尺,湯身長九尺,我有九尺四寸多高,隻知道吃飯罷了,應該怎樣才可以成為堯、舜呢?”
孟子說:“這有什麼難做的呢?隻要去做就行了。如果這裏有個人,連一個小鳥都提不起來,那他就是沒有力氣的人;如果現在說能舉起三千斤的東西,那就是個很有力氣的人了。既然這樣,那麼隻要能舉起烏獲舉過的重量,這樣也就成為烏獲了。一個人可擔心的,難道在於不能勝任嗎?在於不去做罷了。慢慢地跟在長者後麵走,叫做悌,快步搶在長者前麵走,就是不悌。慢慢走,難道是一個人不能做到的嗎?不去做罷了。堯、舜之道,孝和悌而已。如果你穿堯所穿的衣服,說堯所說的話,做堯所做的事,這樣也就成為堯了。如果你穿桀所穿的衣服,說桀所說的話,做桀所做的事,這樣就變成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