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景春曰(1):“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2)?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3),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誌,與民由之;不得誌,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4)。”——《滕文公章句下》
【注釋】
(1)景春:戰國時縱橫家。
(2)公孫衍:魏人,當時著名的說客。張儀,戰國時縱橫家的代表人物,主張連橫,為秦擴張勢力。
(3)冠:古時男子年二十,舉行加冠禮,由父親主持,表示其已經成年。
(4)淫、移、屈:朱熹注“淫,蕩其心;移,變其節;屈,挫其誌。”
【譯文】
景春說:“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他們一發怒,諸侯都會害怕,他們呆在家中,天下就太平無事。”
孟子說:“這怎麼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沒有學過禮法嗎?男子行加冠禮的時候,父親對他加以訓導;女子出嫁時,母親對她加以訓導,並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謹慎,不要違背丈夫!’把順從當原則,是婦人家遵循的道理。對男子來說,居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裏,站立在天下最端正的位置‘禮’上,行走在天下最寬廣的道路‘義’上;得誌時,就同人民一起循著大道前進;不得誌時,就獨自堅持原則。富貴不能迷亂他的心智,貧賤不能動搖他的氣節,威武不能壓服他的意誌,這樣才能叫做大丈夫。”
【述評】
大丈夫的標準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每當讀到孟子的這句話,不免讓人心生感慨。世間的人生千千萬萬,但大多如過眼雲煙,飄逝得不留影蹤。那些卑微的靈魂,或被金鎖纏繞,利欲熏心;或被窘困折磨,扭曲了靈魂;或被權威壓服,萎縮於強梁的影子下麵,他們的重量是如此的輕微,好像世間惡風中飄忽不定的風沙,雖有千百年的沉積,那也隻是一片沒有生機的生命的荒漠。
我們所豔羨和讚美的是那些沙漠中屹立不動、生機勃然的樹木,它給了我們挺立的身姿,更多地是讓我們看到了生存的價值。就好像戈壁上的胡楊,如果生,就一千年不死;如果死,就一千年不倒;如果倒,會一千年不朽,這是不是我們生存的空間中孟子所言的大丈夫的真實寫照呢?
人是應該有一點精神的,這精神是人生的追求,更是自己對人生價值的高尚的判定。有了這種對高尚的認定,才會有正確的人生追求。縱橫家景春的問題其實也是我們中許多人的問題。像公孫衍、張儀那樣的人,在我們的眼中是何等的威武神氣,“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左右世俗的權威,玩弄權貴於掌上,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啊?可是我們沒有考慮,一個人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的時候,首先應該具有的人格上的保證,從小處說是無愧己心、光明磊落,從大處說,是行為示範、影響他人,隻有這樣我們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才會在達到自己的目的的時候心懷坦蕩,無私無畏。
好在孟老夫子在兩千多年前為後世的學人誌士上了一堂生動的道德教育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