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1 / 2)

【原文】

孟子謂戴不勝曰:“子欲子之王之善與?我明告子。有楚大夫於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1)諸?使楚人傅諸?”

曰:“使齊人傅之。”

曰:“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2)之,雖日撻而求其齊(3)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嶽(4)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謂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於王所。在於王所者,長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誰與為不善?在王所者,長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誰與為善?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

——《滕文公章句下》

戴盈之曰:“什一(5),去關市之征,今茲未能。請輕之,以待來年,然後已,何如?”

孟子說:“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後已。’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滕文公章句下》

【注釋】

(1)傅:師傅,此處作動詞,教導之意。

(2)咻:喧嘩。

(3)撻:責罰。求其齊,要求他說齊國話。

(4)莊嶽:莊,街名;嶽,裏名,都在齊都城臨淄城內。

(5)什一:指的是十一稅製。

【譯文】

孟子對宋國大夫戴不勝說:“您想要您的君王向善嗎?我明確地告訴您:假如這兒有位楚國大夫,想讓他的兒子學齊國話,那麼他是請齊人來教他兒子呢,還是請楚人教他呢?”

戴不勝說:“當然是請齊人來教他兒子了。”

孟子接著說:“一位齊人來教他兒子說齊國話,旁邊卻有眾多楚國人來幹擾,即使每天打他兒子,逼他說齊國話,那也是辦不到啊!如果他領著兒子,把兒子安置在齊國鬧市裏住幾年,那麼即使他每天打他兒子、逼其說楚語,那也辦不到啊!您說薛居州是位好人,就讓他處在君王的左右。如果服侍在君王左右的人,無論是年齡大小、地位高低,都是薛居州那樣的好人,君王能和誰去做壞事情呢?無論年齡大小、地位高低,都不是像薛居州那樣的好人,君王又能和誰去做好事情呢?僅僅一個薛居州,怎麼能對宋王起到好的影響呢?”

……

戴盈之說:“實行十分抽一的稅率,免去關卡和集市上的賦稅,現在還辦不到。就先減輕一些,等到明年完全施行,怎麼樣?”

孟子說:“現在有個人每天偷鄰居一隻雞,有人對他說:‘這不是君子所為。’那人卻說:‘那麼先少偷一些,每月偷一隻雞,等到來年就徹底不去偷了。’如果知道那是不合理的事,就該趕快停止,為什麼要等到來年?”

【述評】

環境決定論

說到環境問題,人們自然會想到“孟母三遷”的故事。

孟子的母親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母親。在孟子三歲那年,他的父親去世了。孟子的父親是一個落魄的讀書人,拋妻別子去宋國遊學求仕,打算光大門楣,沒想到壯誌未酬身先死,可以說不是一個稱職的丈夫和父親。

為了讓孩子繼承父親的遺誌,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所以孟母非常注重對孩子的言傳身教,也非常注重環境對孩子的影響。開始,他們的家是在一片墓地附近,由於常常看到出殯的場麵,孟子與小夥伴就經常玩哭喪下葬之類的遊戲。這聽上去很恐怖,別的小孩玩“過家家”的遊戲,都是以娶媳婦、過日子什麼的為主題,孟子卻和小朋友們紮小草人當死人來為它送葬,磕頭作揖,哭喪祭祀,一板一眼。這讓孟母感到很不舒服,認為這樣對孩子學習不利,於是便打算遷居。

孟母和小孟軻便把家搬遷到一個集市附近。那兒都是殺豬賣肉做小買賣的商販,日子一長,孟子與小夥伴又做起了做買賣的遊戲。孟母一看,又不行,就決定再一次搬家。這一回搬到學宮的附近,孟子每天看到的是勤奮的讀書郎,聽到的是朗朗讀書聲,受到學習氛圍的影響,孟子開始喜歡讀書了,孟母這才放心,以後,孟母就一直居住在這裏。孟軻後來沒有成為一名職業哭喪客,也沒有成為賣肉商人,而是成為了一代儒家宗師,這其中孟母的貢獻是很大的。

孟母知道環境對一個人影響的重要性。其實早在孟母懷孕的時候,便很注重“胎教”,《韓詩外傳》就載有她的一段話說:“吾懷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如果這段話是真實的,那麼孟母就是充分認識“胎教”的第一人。這其實也是在給孟軻營造一種潛在的生長環境,科學證明這種方式有其合理的一麵。

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對於一個政權,尤其是統治者來講,為政的環境對政治的品質也是至關重要的。孟子非常了解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