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民貴君輕(2 / 2)

我們還得回到剛才的話題上,朱元璋是一個農民,殺伐征戰,推翻了大元,武功赫赫,但說到文治就稍欠火候。朱元璋是個聰明人,知道天下可以“馬上得之”不能“馬上治之”的道理,這一點他比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要強一些(順便提一下,朱元璋有個賢德的老婆馬皇後,劉邦卻有個權欲熏心的老婆呂皇後,這也是朱元璋的一個優勢。我們看,同樣是出身草莽,差距還是有的)。於是,朱元璋便想提高一下自己的文化素養,附庸風雅一番。

他最先做的是學寫作文。像許多功成名就的人一樣,朱元璋也想勒石銘功,昭示後人,於是就將自己的豐功偉績寫成了一篇短文,想把它刻在石碑上,炫耀自己的武功至偉。結果這位基本上處於半文盲狀態的皇帝,在自己的碑文裏出現了多處的錯別字。

在中國的政治發展史中,任何的政權都是權力與文化的操控者。朱元璋的政權也不例外,這位尚需補習文化課的老兄在政治上站穩腳跟之後,也急切想介入文化的控製。

要控製文化,首先得有文化。於是朱元璋便補文化課,好像臨時抱佛腳而學習又不好的考生。

朱元璋必須從基礎抓起,於是開始讀書,讀的當然是聖賢之書。他好像走進了一個儒家的西瓜地,東摸摸,西碰碰,觸摸到的都是儒家的成熟的思想之瓜。他沒有想到的是,在這塊瓜地裏,還有儒家先哲孟子埋下的地雷。

那是在洪武三年,也許是一個午後,退朝之後的朱元璋品著香茗,悠閑地翻著亞聖的著作,聽侍講官在那裏講解孟子的要義,顯得無比愜意。當他聽到“聞誅一夫紂也,未聞弒君也”,朱元璋好像在午後溫暖的陽光中打了一個冷戰,也許是他想到了自己對於和自己共同戰鬥過的戰友的不義,他好像感覺到鋒芒在背。當侍講官朗聲念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時,這位草莽英雄不禁暴跳如雷。“這哪是什麼聖人應該說的,簡直是大逆不道的鬼話。”朱元璋心裏想著,不禁破口大罵:“假如這個糟老頭子生在我大明王朝,我一定會治他的罪。”

其實許多統治者對孟老夫子的這些忤逆之言都心存芥蒂,隻不過因為孟子已經成為了僅次於孔子的儒家的精神領袖,麵子上還是應該過得去的。但朱元璋可不管這一套,大有試一試文字獄的想法,不過他是想從孟子那裏開刀。

如果孟子地下有知,一定會額手相慶,道一句“好險啊,幸虧我早生了一千七百多年。”不過孟子也會竊笑:你能把我怎麼樣呢,有能耐來閻王殿找我啊!

閻王殿朱元璋是去不了的,也不想去,所以對孟子也無計可施,這讓他非常鬱悶。這時,恰巧有個官員來報告關於祭孔大典的事情,於是朱元璋豁然開朗,下命令說:“派幾個人去,把孟子的牌位給我撤了,把這個糟老頭子趕出孔廟,看他還怎麼神氣。”朱元璋的命令頒布下去,立即引來了朝野的嘩然。有個儒家學子立即上書諫阻,表示願意替孟子去死,還說這是一種無上的光榮。朱元璋很聰明,沒有讓他光榮。

說來湊巧,命令頒布的第二天,負責觀察天象的官員就慌裏慌張地跑來報告說:“皇上不好了,昨晚我睡不著覺,夜觀天象時發現了天空出現了異象,是不是我們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對,老天爺生氣了啊!”這個官員是不是瞎掰,是不是變相勸諫,這已經說不清楚了,不過他比那個迂腐的儒生聰明多了。朱元璋能夠在人世間對自己憎惡的人格殺勿論,對死去的人開棺戮屍,但是還不敢得罪老天爺,於是乖乖地把孟子的牌位給請了回去。

但是朱元璋對孟子卻始終耿耿於懷,時間過去了二十四年,朱元璋突然又想起了這些陳年舊事。於是召來當時的大學士劉三吾,命令他主持一項對孟子思想的清潔運動。這個劉三吾從名字上看也是一個支支吾吾唯唯諾諾的人,沒有先前那個儒生的勇氣,也沒有那個天象官的智慧,隻好接受了這一光榮而艱巨的政治任務。

但劉三吾是個思想砍伐者的有力幫凶,對待自己的精神導師毫不手軟,大刀闊斧地把三萬來字的《孟子》刪去了85章,出版了一本欽定的《孟子節文》,全本被列為禁書,科舉不以之取士,考試不依之命題,孟子的精神被暫時打入了政治冷宮。

但政治的洪水淹沒不了思想的高山,今天《孟子》全本依然流傳,而那個所謂的《節文》早已湮沒無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