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說話的策略與分寸(2)(2 / 3)

再次是怕說話過重傷害聽者感情,在挑選字眼的過程中說了一些多餘的話。在一次學術討論會上,有位老專家在總結發言中指出:“我們前進了一步,但是,在前進的道路上,可能有一些,遇到一些,怎麼說呢?迷途啦。什麼意思呢?在這兩天會上……”這位老專家聽了許多中青年同誌的論文報告,感到可喜,可是對他們在研究工作中走了一點彎路表示憂慮。以老前輩的身份說話,既不能對與會者批評過重,也不能無關痛癢地說上兩句。怎樣措詞才比較策略呢?開始他想說:“可能有一些人怎麼樣怎麼樣”這樣會使人覺得他的話是出於一種推測,針對性不強。於是,他就把“可能有一些”更正為“遇到一些。”這就是說,下麵他的話不是推測,是針對某種傾向說明,是有事實根據的。遇到什麼呢?他用“怎麼說呢”設問,接著說“迷途啦”。下麵又設問“這是什麼意思呢?”可見,“迷途”是反複挑選出來的詞語。他就是利用更正和設問的方式,不斷地挑選更加合適的字眼的。

(2)一般地說,禮貌用語和服務性語言冗餘度較大

有一天,有個老同誌排“長龍”買啤酒,排到他那兒,啤酒已經賣光了,售貨員抱歉地說:“同誌,今天天熱,排隊的人挺多。可啤酒進貨不多,剛才還有幾瓶,不料這位同誌一個人包圓了。實在抱歉。這樣吧,明天您早點來,準能買到的。”有人認為售貨員這樣說話囉唆,說是隻要把必要信息傳遞出去,回答啤酒“有”還是“沒有”就可以了,就取得了最佳的交際效果。

語言活就活在它有彈性,不像數學公式那樣死板板,硬邦邦。社會生活中應該多保持一點彈性和柔性,少一點硬性和剛性,硬性和剛性的東西比較容易斷裂,不利於建立和諧、寬鬆的關係。大熱天,一個老同誌排了老長的隊,好不容易排到了,可是他要買的啤酒卻沒有了,他的希望落空了,心裏當然十分窩火。售貨員如果隻對他說“沒有”,生硬得很,就會給顧客心裏增加幾分不快。相反,顧客聽到上麵的答話就是沒買到啤酒,心裏也是熱乎乎的。這就是多餘信息並不多餘的道理。

禮貌用語一般沒有什麼表義作用,隻是一種感情交流,冗餘度較大。老百姓見麵時說一聲“你好”(比“你吃了沒有”的問候語好),就像西方人互致問候用“Howdoyoudo”一樣,本身並不要求回答。即使問“上哪兒?”回答“有事”,也是你問你的,我答我的,是真是假。大家都不計較,也不追究,隻要達到見麵打招呼的目的就算完事。見麵打招呼是與對話者關係融洽友好的表現。如果熟人見了麵一言不發,擦身而過,那還有什麼感情交流可言?善於在各種交際場合選擇合適的禮貌用語,並且用恰如其分的語調和表情表達出來,這是跟對話者建立良好關係的一種保證。

交際是雙向的,如果隻是單向提出幾個禮貌用語,那是遠遠不夠的。比方說,兩個朋友見麵,第一個說一聲“你好”,另一個也應該用“你好”應答,表示彼此關心。中央機關有些電話總機的話務員在回答打進來的電話時說一聲“您好”,盡管從信息論角度看是多餘信息,可這是很有禮貌的。聽完“您好”不加理睬,直接就說找某某單位是不禮貌的,最好是重複對方的“您好”。“請”也是雙向的。兩個朋友互相謙讓著進屋,頭一個說“請”,並做了一個身體姿態,另一個也得伴隨著動作說一個“請”,包含有尊重對方的意思。如果光一方說“請”,另一方不說“請”,就大搖大擺進屋裏去,那就顯得太不客氣了。“謝謝”也是雙向的。顧客因售貨員給自己服務,臨走說一聲“謝謝”,售貨員不應瞪顧客一眼,抱怨顧客事多,也應該對顧客說聲“謝謝”。出於禮貌的需要,交際雙方同時使用這些雙向的禮貌用語,體現出人與人之間的關切之情。

語言是心靈的鏡子,隻有心誠才能言美。禮貌用語用得太濫,將會給人一種不真誠的感覺,要心誠才能用得適度。在眾人麵前,左一個“陳主任”,右一個“陳主任”,就會給人阿諛奉承的感覺。某地有一個剛參加工作的女售貨員見一位常來買東西的大娘來了,迎上去就招呼開了:“大娘,你來了”、“您買點什麼”、“您隨便看看”……這機關槍似的一梭子話把大娘弄愣了,東西也不買了,轉身就走。沒想剛抬腳,“您走了”、“您慢走”、“歡迎您再來”、“再見”,又是一大串話。大娘的耳朵都盛不了,她回過頭生氣地說:“這姑娘,貧氣”,反把姑娘弄愣了。說話恭敬,對人客套,這是中國人的美德,但是過分客套就不好了。交談的目的在於溝通雙方的情感,增加相互了解,過多的客氣話恰恰是橫在交際雙方的一堵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