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一 黃土地長出的歌謠(1 / 1)

楊春光

寧夏地處祖國西北腹地,古老的黃河流經這片熱土,古絲綢之路經由這裏貫通西域。這裏也曾是古代北方各民族角逐爭戰的戰場,曆來被視為邊塞之地。所分布的以回族優秀文化為主體的多元文化、絲綢之路文化、紅色經典文化、以“兩山一河”為代表的大漠黃河生態文化、古人類遺址和古生物化石遺址文化、邊塞軍旅文化、民風民俗文化、西夏遺存文化、以改革發展為主線的成果文化等有著深厚的積澱,在曆史的長河中,流淌著寧夏各族人民的精神氣質,有著中華民族的風骨與氣派。如何進一步發掘、整理、傳承、弘揚這些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對於每一個文藝工作者來說,是時代賦予的責任。

張弛同誌是土生土長的寧夏老一代文藝工作者、國家一級編劇、寧夏著名詞曲作家。他生在黃土地,長在黃土地,耕耘在黃土地,故而有著深深的黃土情結。“黃土謠叢書”是張弛同誌傾心創作的一套以音樂文學及音樂為主的叢書,編選了作者多年以來創編、發表、演出、錄播及獲獎的作品。這些作品,是作者立足寧夏,著眼西北,取材黃土高原,以赤子之情讚美家鄉、讚美祖國的真實寫照,是作者心靈的感悟、生命的印記,也是黃土地長出的歌謠、結出的果實,散發著濃濃的黃土氣息。

叢書題材麵廣,涉及寧夏諸多文化的方方麵麵,從不同視角觀照了寧夏半個多世紀以來的曆史變遷,見證了寧夏在建設中越來越年輕、越來越美麗的曆史跨越,同時,在學習、吸收、借鑒、運用民族民間文學及音樂上很有融會貫通的獨到之處;在體裁上多種多樣,並為此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諸如音樂劇、花兒歌舞劇、民間歌舞劇、歌劇、童話劇、電視劇、電視音樂風光片、歌詞、歌曲、器樂曲、小說、散文、雜文、童話、詩歌、隨筆、論文、評論、評介等;在風格特色上盡顯塞上風情,讓人感受到大漠、黃河、烽火台、古長城的遼闊、蒼茫與悠遠,感受到曆史的凝重、恢弘與非凡。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既然是寧夏這方水土養育了我們,那我們就理所應當要用智慧和勞動,給予黃土地以回報。“黃土謠叢書”來自大自然,來自黃土地,把它們結集出版,變成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可讀可唱的東西,這就充分體現了文學藝術源於人民、源於生活而又回歸人民、回歸生活的藝術規律。唯此,我們的情與愛才會真正回歸大自然,文學藝術才會在回歸中真正得到升華、得到檢驗。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文化是在人類社會發展進步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曆史在發展,時代在前進,人民在創造,寧夏在年輕。讓古老與現代相碰撞,迸發出盛世中華獨放異彩的火花;讓時代與民族相交融,創造出和諧社會的華夏文明。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發掘整理、傳承弘揚寧夏地域特色文化,是全區廣大文藝工作者的神聖職責。衷心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和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精神,始終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和“三貼近”原則,大力弘揚以回族優秀文化為主體的“九大主流文化”,挺立潮頭、勇往直前,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為推動寧夏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黃河奔騰,長流不息,賀蘭巋然,平川萬裏。衷心祝願“黃土謠叢書”能夠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

二〇一一年一月一日

(作者時任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