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序二(1 / 1)

高峰

張博要出一本書《長河風·文彙集》,並邀我為之作序。我為他感到高興,欣然答應。

這本書是“黃土謠叢書”中的一集,是我的故鄉寧夏長出的一棵樹,是塞上江南茨園中結出的枸杞子,是黃土地上開出的沙棗子花,是悠悠黃河裏泛起的一朵浪花。

書中《文獻紀錄片對毛澤東的解讀》是我曾經指導過的碩士畢業論文。該文最獨特最有創新之處在於角度新穎、選題獨特。從文獻紀錄片的角度對曆年來關於毛澤東的紀錄片做了梳理、詮釋、論析,語言簡練,邏輯清晰,非常有資料價值。

書中其他文章大多是他近幾年所寫,內容方麵涵蓋非常廣,有對人生探討的,有讀書隨筆,有關於音樂的,有關於影視的;從體裁上來看,有雜文、隨筆、詩詞、敘述文、評介、論文等。其中有些文章是很有思想深度的。如《小議人生》談到:“人生是一個過程。”“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就在於過程的絢爛。”“有太多的人正是以有限的生命與無限的時間抗衡。在這種抗衡中,實現著人本體的價值,超越肉體的羈絆,達到精神的永恒。”《兩種態度,不同路向》所談到的“一為享受在前的人生,一為吃苦付出在前的人生,也就會有不同的路向。”《半片綠葉》所談到的電視劇《康熙帝國》“千叟宴”那場戲所展現的康熙以敵人為友的胸襟、氣魄和英雄寥寞之情。“人的心有多寬,朋友就會交多廣;心有多遠,路就會走多長。”這些觀點在認識上很有獨到之處,頗有見地。還有一些文章,像《從〈想親郎〉到代市歌》《個把小時寫就〈寧夏川,我可愛的家鄉〉》《11年唱出的“清真小吃”》等,通過與詞曲作者的溝通了解,追述了這些歌曲的創作背景,記錄了作者當時創作的心境情態,是難得的音樂文化資料,也是對寧夏音樂史話的拾遺補缺。試想如果沒有人去做這方麵的工作,去搜集整理記述這些“台前幕後”的故事,那麼隨著日月的更替,時代的變遷,曆史的延伸,這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將會永遠掩埋在蒼茫大地中,消逝在曆史時空中。

值得肯定的是,他與他父親張弛以及一批音樂工作者曆經4年共同完成了《花兒飛四方——寧夏民族歌曲精選及欣賞》20CD及配套歌曲集選編、製作和出版,並為這部集子撰寫評介欣賞20餘篇。這是一部民族音樂長卷,是一項係統音樂文化工程,它從音樂文化側麵見證了寧夏50年來曆史發展足跡,對於寧夏民族歌曲風骨的形成和確立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人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張博三十出頭,經過踏踏實實的努力,為社會做出了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很值得稱道。《長河風·文彙集》的出版,同樣是他勤奮務實、不斷進取的結果,是他人生旅途中豎起的又一座路碑。從書目介紹中知道他還與他父親共同編著了《黃土謠》叢書中長達60萬字的另一個集子《花兒風·歌曲集》,這是詞曲創編者心路曆程的記載,是社會曆史變遷的見證。對於寧夏地區民歌、花兒及本土原創歌曲的挖掘、整理、遺存與弘揚,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都是一件大好事,相信歌曲集的問世,也會很有震撼力。

在這裏,我真誠地祝賀張博所取得的成果,並願以自己的座右銘與他共勉:

讀萬卷書,寫幾本書。行萬裏路,認一條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2010年12月6日於北京

(高峰,現任中央電視台副台長,中央新影集團董事長兼總裁,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