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齊魯之邦(3 / 3)

濟南有悠久的曆史,傳統文化根深蒂固,濟南的“老戶”向上可以推到幾百年前,有自己的方言,接近中原官話。青島曆史短,沒有自己的傳統文化,各地人等彙合,文化“雜燴”。

青島“老戶”最多隻能上推三代,90%的人都不是青島本地人,以即墨、膠州、諸城、萊西、日照、煙台人為主,所謂“青島話”是在即墨話的基礎上吸取周圍縣市的方言形成的。

青島受過三代殖民者(德日美)統治,“洋化”嚴重,年紀大一些的人大都有會幾句“洋涇浜”式的英語。

青島住有白俄、日僑、德國傳教士。解放前隻有30幾萬人,僑民就有不少,建築有德國式,日本式,中式建築很少。濟南則不同,雖說在1928年發生過530慘案,也有山東第一的洪教樓教堂和“齊魯大學”,但外國文化影響的涉及麵不大。

改革開放後,青島進展速度快,濟南相對落後,青島人接受新鮮事物快,喜歡趕時髦,所以80年有諺語說“北京人什麼都敢說,廣東人什麼都敢吃,青島人什麼都敢穿”。引進外資、出口外貿、市政建設……均居全省之首,人們的文化觀也在改變。濟南隻是到了九十年代才出現了濼源(濟南人戲稱濟南的曼哈頓),高架橋、機場等。

說青島人相對“開放”,不是指全部,比如語言上,青島人相當“保守”,普通話不夠普及,“人”“飲”、“肉”“油”不分,司空見慣。所以濟南人出了不少名播音員,青島隻有個王寧。可是並非青島人沒有這個才能,而是思想上的惰性和“怕別人說”在作怪,否就不能解釋為什麼青島出了許多名演員(唐國強、蓋麗麗等)了。青島的田徑、足球運動發達,濟南的泰山足球隊主力大部分為青島人,田徑隊50%是青島人,李秉誠、田兆釧、闞富麟、孫久遠等國家田徑教練也是青島人,濟南隻出了個鄭鳳英。青島雖靠海,但培養不出遊泳選手,濟南不靠海,國家級遊泳、跳水選手卻是很多。

山東教育社畢唐書副編審(青島籍)談到:從表麵上看,青島人比較開放,但實際上並非如此,青島人事實上是比較保守的,當然他們的保守與濟南人表現有所不同。其保守體現在偏執、夜郎自大、比較排外、不虛心且很少反省自己,總是固步自封,以致裹足不前,這也就是它在近些年來落後於大連的原因。青島人比較認同上海人,但顯然他們缺乏上海人的精明與靈活,也沒有本省人(如臨沂人)的堅忍不拔,而是比較浮躁,怕吃苦。青島市前市長俞正聲曾將之稱為“綠樹紅瓦綜合症”,若青島人不對自己性格上的弱點有所認識的話,將不利於青島的繼續發展。

當然,作為一座現代化的城市,青島人也具備了現代精神:青島人比較有進取精神和敬業精神,辦事很有闖勁,而且認真務實。盡管青島人比較自負,但這種弱點在某種程度上可轉化為市民的自豪感。因此青島人有比較強烈的建設城市形象的意識。另外,青島人都很有個性,其個人表現欲比較強,而這又可以轉化為城市宣傳意識,因此,青島的城市宣傳做的比較好。

相比而言,濟南人的優點是樸實、熱情、規矩、不排外。但其弱點也很明顯。最突出的就是作為省會城市的公民,濟南人缺乏省會意識;人守規矩雖好管理,但其另一麵就是沒有魄力,瞻前顧後,缺少進取精神和敬業精神,更少創業精神;另外,濟南人還有一個弱點,即慵懶。濟南的製衣業、理發業及修鞋業多為外地人尤其是南方人所占據,本地人則不屑問津,若不轉變觀念,濟南的失業問題將如何解決?

青島人和大連人在心態上相近,“自我感覺良好”,似乎青島在這些人的心目中是世界第一了,維坊、煙台、淄博等似乎是大農村,頗有些阿Q式的勝利法。1958年山東大學遷出,青島沒有一所綜合大學,實際上這是文化衰退的表現,但青島人卻渾然不覺,他們在70年代末還說:“山大遷到濟南,我們青島不照樣發展!”洋洋自得,直到80年代中才覺得事態嚴重,懇求清華、南開、山大協助辦了青島大學,但已經遲了,深圳大學等已趕到前麵去了,即使辦了青島大學,由於長期文化上的偏見、短視,在該校隻發展電子、外貿等專業,辦學指導思想不係統,至今連青島海洋大學也趕不上。

山東大學社區與城市研究所所長高鑒國認為:濟南地處中國兩大都市京滬之間,交通便利,無論是地理位置、經濟條件還是人文資源都有比較突出的優勢。濟南人見人稱“老師”,比北京人叫“師傅”、重慶人叫“師哥”更顯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