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讓我們選取其中的幾幕。
有個故事說:齊有好勇者,一居東郭,一居西郭。一日,兩人路遇,東郭勇士說:“去喝一杯如何?”“有肉下酒嗎?”西郭勇士問。“你身上的肉,我身上的肉,不是肉嗎?”東郭勇士乜斜著西郭勇士說。西郭勇士不甘示弱,欣然允諾。
於是,兩人找來些豆醬,撥出刀來,你割我一刀,我割你一刀,蘸著豆醬吃將起來,誰也不甘心先服輸,直吃得兩人都倒斃於地。
現在的山東人當然不會這樣拚命了。但是就全國而言,山東人仍是不服輸的。
雙城對話——在濟南與青島之間
濟南是山東省會城市屬於典型的內陸城市,而青島則是山東經濟發展最強勢的海濱城市,它們展現出各具特色的城市形象。
濟南在人文方麵要較青島有優勢,這主要體現在濟南是全省政治文化中心,城市曆史悠久,傳統文化底蘊深厚,文化氣息濃,有著眾多的文化古跡,是開展學術研究的重地。
與濟南的厚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青島的輕靈、明快。青島作為“移民城市”,曆史較短,文化積澱不厚,有時甚至給人以“文化沙漠”的感覺。從個人素質來看,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認為濟南人實在、淳樸,而青島人虛榮心重,重外不重內;另一種認為濟南人較土氣,消費結構落後,沒有個性;而青島人則個性明顯,有其現代風韻。
山東省社會學學會會長徐經澤教授說:濟南是個曆史悠久的城市,傳統文化在此連綿不絕,本來從功能上說,濟南應是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軍事中心。但濟南在建國後變成了重工業城市,然而其原有職能決定了它在發展工業方麵不具備技術上的優勢,因此,濟南幾乎沒有享譽全球的知名企業。相反,青島則是個僅有百餘年曆史的年輕城市,最初它隻是個漁村,德國人占領後,它被建成商業港口城市,商業一直比較發達,加上有西方人的技術優勢,工業也迅猛發展。可以說,青島從一開始就是個商業中心和工業中心,解放後,尤其是近些來發展較快,可以說是因為青島發揮了其功能優勢。這也為濟南在今後的發展提供了某種借鑒。今後,無論是濟南還是青島,都應充分發揮其功能優勢,並注重聯合發展,形成沿濟青高速公路的城市發展帶。
而山東大學社會學係祝明教授認為:濟南與青島可各用一字表示:“土”與“洋”。首先從建築上說,濟南的建築顯然沒有自己的特色。盡管濟南是個曆史悠久的城市,但其曆史傳統卻未得到很好發揚。因此,濟南的建築雖力求“現代”,但總給人以“抄襲”之感,照搬其它城市的形式,而且布局淩亂,臨時措施多,缺乏整體感;相比之下,青島的建築較“洋”,而且多樣統一。在青島,除傳統的中國建築之外,哥特式建築、西班牙式建築、俄式建築和日本式建築也比比皆是。盡管多樣,但布局很好,體現了其“借山借水”的全盤規劃意識。其次,從經濟結構上說,濟南仍屬於傳統型的經濟結構,第三、第四產業不發達,盡管濟南有著教育及人才方麵的優勢,但卻未被好好利用。如此下去,將無法適應“知識經濟”的浪潮;而青島在近幾年比較重視第三、四產業的發展,海爾、海信等大公司每年都引進大量的高級人才,提高了其產品的知識技術含量,同時又以其企業形象、產品形象強化了城市形象。再比較一下人的觀念。一般來說,濟南人眼界狹些,缺乏整體觀念,青島人則眼光長遠;濟南人保守,接受新事物較慢,青島人開放,善於接受新事物;濟南人的家庭觀念很重,而青島人則個性鮮明,有“野性”;濟南人樸實、溫和,而青島人的民主意識較強,如在青島各界,已經形成了“上書言事”的傳統,政治參與程度高。當然,濟南也有自身的優勢。我們知道,濟南市曆史悠久,有深厚的傳統底蘊,因此,它能在整體上給人以凝重感;相比之下,青島則似一個“沒有文化的城市”。盡管近些年,青島也建了一些大學,但過於重硬件設施,而忽視了學科建設,這與它的城市地位很不相稱。再者,濟南人雖然保守,但比較樸實、紮實、穩重,更重要的是濟南人不排外,雅俗共賞;相比之下,青島人則比較狂妄自大、自我感覺良好,如此下去,也不利於青島的長期發展。
山東大學曆史文化學院蔡風書教授(青島籍)談到青島與濟南的文化變遷時指出:濟南市有文獻記載的是漢代,但從考古發現來看,比漢更早一些的時候,濟南就是一個文化重鎮;青島市在100多年前是個小漁村,名不見經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