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河南人就是咱中國人的媽”(1 / 3)

在暢銷書市場上,有一本引起地域文明熱的書叫做《河南人惹誰了》。作者針對社會上流行的妖魔化河南人的風氣發出了自己的聲音。當然這本書是極有價值的,至少給大街上酒肆中大談河南人如何如何的說客一聲棒喝:河南人也不是好惹的!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河南則是中國古代文明的主要發祥地,河南地處黃河流域,是古人類繁衍生息的地方。早在新石器時代,文明的曙光就已在河南升起,斐李崗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精美陶器以及八千多年前的文字契刻符號和樂器等,都足以震燦古今。

如果中華民族比喻成一棵大樹,那麼河南人不是哪一根樹枝,也不是哪一段樹幹,可能就是根係的一部分。如今露出地麵的僅僅是個小臉麵,大部分被埋在曆史的地層深處,隻能夠去感受、去體會、去意會、去領悟,而很難從表層上看到廬山的真麵目。

曾經聽一位河南籍作家說過一句很玩笑的話:河南人就是咱中國人的媽,爹在山西。這句頗有中原人直爽勁兒的話,明了地概括了中原及中原文化在中國的地位,無可爭議。

但是同樣令河南人感到迷惘的是,河南人早已經沒有了自我,河南人的自我被丟在了曆史歲月的遠處,迷失在曆史的長河裏。

河南省著名的政治抒情詩人王懷讓發表了他的長詩《我驕傲,我是河南人》。這首詩在省內引起較大的反應,省委也號召全省要樹立河南人的新形象。

但是,話說回來客觀地實事求是地講,河南人值得自豪嗎?說老實話,起碼現在的河南人是不大能夠驕傲起來的。如果嚴格要求一下河南人自己,和全國其他先進地方相比較,河南還比較落後,甚至河南人的名譽也不是太好。

河南人如果想驕傲驕傲,也隻能夠為河南人的老祖宗驕傲。

象征著河南人也是中華民族文化藍圖的甚至也是人類文化源頭之一的“河圖洛書”在河南出土,“河圖”出土於洛陽的孟津縣,“洛書”出土於洛陽的洛寧縣。“洛書”上排列的數字,不論你從哪一行計算,得的和數全都相等。據說當今的計算機就是受到中國“洛書”的啟發才發明的。還有古老輝煌的仰韶文化,的確是值得河南人牛氣驕傲的。

河南人僅從河南境內現存的文化古跡中就會想到當年的風采和盛況:澠池的仰韶舊址和會盟台、三門峽的車馬坑,有著九朝古都的洛陽、白馬寺、龍門古窟、少林寺、宋城開封、殷墟安陽、漢都許昌等等,數不勝數。別說這些古跡,就是在河南境內你隨便在地上抓一把土,就會聞到古文化的馨香。

幾年前就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情,台灣一個大學教授帶著學生到內地考古,他們先發現他們是廣州和福建客家人的後代,後來又發現客家人曾是古時候內地遷徙到邊域的河南人的後代,再後來他們一路追尋考察到河南的偃師停住了,確認他們最早的祖先在這裏生活。

據考查,百家姓中有73姓出自河南,中國的十大姓氏和海外四大姓氏(陳、黃、林、鄭),也都出自河南。

也許這是一個規律,好像全世界都是這樣,人類最早大都起源於大河文化,然後才向海洋文化轉移。在大河文化鼎盛時期,位於黃河兩岸洛河之濱的河南,是一個文化聚焦的中心,其繁榮可想而知。那時候的河南是全國的文化中心,河南人走在文明的前沿,領導天下潮流占盡風騷,河南該是全國人們的向往之地。走到河南,也就來到了天下的中心。於是,占領中原也就成了占領天下的重要標誌。

那麼,從什麼時候河南人開始走下坡路了呢?毛病不在河南人自己身上。

從人類發展規律上看,幾乎全世界都是一樣,人類最初的文化發祥地後來都沒落了。好像這是天命,有起就有落,有高就有低,世界上的萬物都沒有逃脫這個命定的律令。但是,如果從科學發展的眼光來看,這種變化合理的。人類最初發源於大河文化,由於沒有交流,基本上處於文化割據狀態。隨著社會進步,發現了相互的存在性,於是就產生了交流的需要,人們慢慢由大河文化向海洋文化轉移。這種轉移必然開始拋棄和冷落曆史上的文化中心。人類在曆史和文化的發展中這種超越自己的行為雖然是一種進步,但這種進步是殘酷無情的,是以犧牲自己原來的出發地和根據地為代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