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嶺南文化“北伐”(1 / 1)

北伐的先遣軍雖然是T恤衫、牛仔褲、迷你裙以及唱碟、雪櫃等新潮商品,但讓文化人最感切膚之痛的還是那鋪天蓋地的粵語。今天,在中國一切追求“新潮”、“時髦”的地方,包括某些邊遠的城鎮,飯店改“酒樓”(同時特別注明“廣東名廚主理”),理發店改“發廊”(同時特別注明“特聘廣東名美容師”)已成為一時之風尚。在那些大大小小的“酒樓”裏,不管飯桌上擺的是不是“正宗粵菜”,人們都會生硬地扣指為謝,或大叫“買單”。“打的”早已是通用語言,“鐳射”、“菲林”、“派對”等粵語音譯或廣東土著名詞也頗為流行。一些內地傳媒也開始頻繁使用“爆棚”、“搶眼”之類的字眼,並以不使用為落伍、為土氣。至於“芝士圈”、“曲奇餅”之類大人們不知為何物的食品,更早已成為“中國小皇帝”們的愛物。

一句話,過去的怪異,已變成今日之時髦。

當然,更重要的還在於行動。如今,廣東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已越來越成為內地人們的仿效對象。人們仿效廣東人,用電瓦罐堡湯或皮蛋瘦肉粥,把蛇膽和蛇血泡進酒裏生吞,大大地抬起了當地的蛇價。這些生活方式當然並不一定都是從廣東人那裏學來的,但卻固定成為“正宗”的廣東的生活方式。總之人們的“活法”開始與前不同。除學會了喝早茶和過夜生活、跳“的士高”和說“哇”外,也學會了炒股票、炒期貨、炒“樓花”和“炒更”,自然也學會了“跳槽”,“炒”老板的“魷魚”和被老板“炒魷魚”,或把當國家公務員稱為“給政府打工”(廣東人自己則稱之為“打阿爺工”)。還有一些人背起了粵語。顯然,廣州文化或以廣州為代表的廣東文化對內地的影響已遠遠不止於生活方式,而是直接影響到思維方式和思想方法,其勢頭比當年上海文化之影響內地要大得多、猛得多。

如果說,上海人曾在全國造就了許許多多“小上海”,那麼,廣東人卻似乎要把全國都變成“大廣州”。以“擋不住的誘惑”風靡全國的廣東文化,其真正魅力無疑在於其中蘊含的時代精神,而不在其文化本身。人們爭相學說粵語,並不是因為他們突然發現粵語有多麼好聽;人們爭相請吃海鮮,也並非因為大家都覺得海鮮好吃,何況內地酒樓的海鮮也未必生猛。人們以此為時尚,完全因為這個地區在改革開放中“得風氣之先”,走在改革開放的前列,成了國人羨慕的“首富之區”,這才使它們那特別的生活方式和名詞術語沾光,變成了時髦。

因此,是改革開放成全了廣東,而不是廣東成就了改革開放。人們對於有著經濟優勢的地域及其文化總是羨慕的,而文化的傳播和接受又總是從表層的模仿開始的。當我們學著廣州人穿T恤、喝早茶、泡酒吧,大聲地歡呼“哇”時,我們不是在學廣州,而是在學“先進”。似乎隻要兩指在桌上輕輕一扣,就成了服務員不敢慢待的廣東“大款”,也就加入了現代化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