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深圳不屬於某個地域,而屬於全中國。
事實上,深圳一開始就沒打算成為省會的縮影、州縣的翻版。它是特區,是改革的試管和開放的窗口。因此,中國曆史上有的,深圳不一定要有;中國現代化必須的,深圳就一定要有。同樣,別的地方有的,深圳不一定會有;別的地方沒有的,深圳反倒可能會有。所以,深圳沒有大鍋飯,倒有分紅製;沒有鐵飯碗,倒有炒魷魚。當然,深圳還有種種和改革開放合拍、和國際慣例接軌的東西,卻不會有與國際性和現代化無關的方言。
何況深圳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移民城市。移民城市並不一定就沒有方言,比如北京、上海就有。因為北京和上海的移民,是漸進的、摻沙子式的。在此之前,已有本土文化存焉。
移民們零零碎碎細水長流般地進入這兩個城市,不知不覺地就被同化當然,沙子摻得多了,土質也會發生變化。本土原生文化和外來移民文化相互滲透交融,就形成了北京和上海獨特的文化。這也正是北京文化和上海文化雖然分別接近燕趙文化和吳越文化,卻又並不等同於燕趙文化和吳越文化的原因所在,但,北京文化和上海文化又畢竟是在燕趙文化和吳越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且北京和上海的移民一開始也主要是北國和江南的就近移民。既然原本就大體上“同一方水土”,則新方言的形成,也就順理成章。
深圳的情況卻不同。深圳的移民,是突發式的、浪潮般的和全方位的。不過眨眼工夫,五湖四海的各方移民,便以排山倒海之勢蜂擁而來。移民的人數,數十倍地多於本土居民,而且短時間內就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族群。本土文化和移民文化不大成比例,也就談不上同化移民的問題。當然,香港文化和廣州文化的影響還是強有力的,尤其是事關經濟的那些習俗,如相信風水和崇拜財神。但這並不能使深圳變成另一個香港或廣州。因為財神這玩藝是認錢不認人的。財神也沒有什麼信仰、教義和原則,並不隻接受說“白話”者的香火。你就是對他說英文,他也該幹啥就幹啥。
移民們原有的文化不可能在深圳形成氣候。因為一個人既然打算移民,就必須作好思想準備,丟掉自己原有的某些舊東西或舊習慣,包括講慣了的方言。大規模的自覺移民就更是如此。對於深圳人而言,這不但並不困難,反倒應該說是理所當然,是題中應有之義。因為在某種意義上,“闖深圳”和“告別傳統”可以說是同一個意思。要闖深圳,就必須告別傳統。甚至,闖深圳,原本就是為了告別傳統。
更何況,在這個強手如林的城市,是沒有什麼地方文化可以成為優勢,可以“一統天下”的。你不可能要求陝西人說江西話,不可能要求東北人說湖北話,也不可能要求江浙人說四川話。唯一可以為所有移民都共同接受的,隻有普通話。也隻有普通話,才最具有文化上的優勢。於是,普通話便成了深圳的通用語言,深圳文化也就成了一種“普通話文化”。
沒有庸才的城市
深圳基本上沒有庸才的一席之地。當然,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會有庸才,深圳也不例外,但深圳已經營造了一種“庸才無容身之地”的氛圍。人們都相信,在深圳,是不該有庸才的。相反,一個人的才華和勤奮,則多半總能得到相應的、表現為實實在在貨幣形式的報酬。至少是,在理論上,一個人才如果得不到用武之地和應有的報酬,你還可以“跳槽”,直到找到你自己認為是最合適的崗位為止。盡管不少人還在找,還在跳,但前途卻總歸是看得見的,或者是有可能的。因此,他們在深圳獲得的最大的實惠,與其說是房子、汽車、鈔票,不如說是機會,是最大限度地發揮才能並有所作為、從而實現自身價值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