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曆法·節氣(3)(2 / 3)

田鼠化為《辭海》“七十二候”裏指出:這一“候應”是屬於古人“有觀察錯誤,不合於科學事實的情況”。

但是,“清明”節氣二候的“候應”——“田鼠化為”在清文字訓詁學家朱駿聲的《夏小正補傳》裏有記載:“駕,鵪也。變而之善,故盡其辭也。為鼠,變而不善,故不盡其辭也。”對朱駿聲的這一說法,學者夏緯瑛在《夏小正經文校釋》一書裏作了比較透徹的說明,即“緯瑛案:鵪,鶉屬,候鳥,以季春來,於農田間活動,人於此時多見,而田鼠則不甚顯著,故以為係田鼠所化,非田鼠真能化也。”

虹始見所謂“虹”,是陽光射入水滴經折射、反射、衍射而成在雨幕或霧上彩色或曰白色圓弧。“虹”作為“清明”節氣三候的“候應”,叫做“虹始見”。這在前麵第九章中已有論述,不再多說。

對於“清明”節氣與“候應”,宋元時期的學者吳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裏作了解釋,其原文為:

春分後十五日,鬥柄指乙,為清明,三月節。按國語曰:時有八風,曆獨指清明風,為三月節。此風屬巽故也。萬物齊乎巽,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一候,桐始華。桐木名有三種:華而不實者日白桐。爾雅所謂榮桐木是也。皮青而結實者日梧桐,一日青桐。淮南子曰:梧桐斷角是也。生於山崗子大而油者日油桐。毛詩所謂梧桐不生山崗者是也。今始華者乃白桐耳。按埤雅,桐木知日月,閏年每一枝生十三葉,蓋與天地合氣者也。今造琴瑟者以花桐木,是知桐為桐也。二候,田鼠化為。按爾雅注曰:鼯鼠形大如鼠,頭似兔,尾有毛,青黃色,好在田中食粟豆。駕一日鵯毋。蓋青州呼鷸鶉為鵯毋。鮑氏曰:鼠陰類,駕陽類,陽氣盛,故化為。蓋陰陽所化也。三候,虹始見。虹,虹霓也。詩所謂蠟蛛,俗謂之虹也。注疏曰:是陰陽交會之氣,故先儒以為雲薄漏日,日照雨滴,則虹生焉。今以水噗日,自側視之,則暈為虹。朱子曰:日與甫交,倏然成質,陰陽不當交而交者,天地滔氣也。虹為雄,色赤白霓為雌。色青白,然二字皆從蟲。說文曰:似竦狀。諸書又雲:賞見虹入溪飲水,其首如驢,恐天地間亦有。此種物,但虹氣似之,借也。

其實,早在《呂氏春秋·十二紀》和《禮記·月令》裏,對“清明”節氣與“候應”,已有記載,這裏僅就《呂氏春秋·十二紀》裏涉及“候應”的一段文字作一說明。

其原文為:

一曰:春季之月,日在胄,昏七星中,旦率牽牛中。其日甲乙,其帝太嗥,其神勾芒,其蟲鱗,其音角,律中姑洗。其數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戶,祭先脾。桐始華,田鼠化為。虹始見,萍始生。天子居青陽右個,乘鑾輅,駕倉龍,載青旗,衣青衣,服青玉,食麥與羊,其器疏以達。

這段原文大體上是說,每年“清明”節氣時,太陽的位置在胄宿。而所謂“胄”,是星宿名,二十八宿中西方之七宿之一,今在白羊座。每天黃昏時,星宿在南方天中,黎明時牛宿在南方天中。所謂“牛宿”,即“牽牛”,是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之一,今屬長蛇座。每年“清明”時,天幹為甲乙,春之帝是太嗥,木神名勾芒,春之蟲為鱗蟲。音是清濁中和角音。十二律應在姑洗。數是土加木八,口為酸,氣味為膻。祭祀的對象為戶,祭品以脾髒為上。此時桐樹開始開花,田鼠變化為鵪鶉,彩虹開始出現,池塘裏開始長出浮萍。不僅如此,真龍天子的衣食住行在“清明”節氣時格外講究,即要居住在青陽堂右邊之室,乘係有鸞鈴的車,駕蒼龍之馬,打著青色的旗幟,穿著青色衣服,佩戴青色玉佩,吃的是麥和羊肉,使用的器皿要鬆疏且易透氣。

“穀雨”節氣與“候應”——萍始生·鳴鳩拂羽·戴勝降於桑

穀雨穀雨是春季最後的一個節氣。其規律性是:每年到“穀雨”節氣,降水量較以前漸漸增多。從農業生產上來看,每年“穀雨”節氣,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正值農作物播種、出苗的重要季節。按照古人的認識和解釋來說,就是每年農曆三月“穀雨”節氣,即在農曆“三月中,自雨水後,脈動,今又雨其穀於水也,蓋穀以此時播種,自上而下也。”所以,在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逐漸將這種認識緊密結合農業“二十四節氣”上的需要,被選列入了“二十四節氣”,作為春季最後的一個節氣,名曰“穀雨”。

萍始生所謂“萍”,是植物中的一種“浮萍”草。這種水草與眾草格外不同,其突出的特征是:對節氣規律性變化的反應比較突出,即每年“穀雨”節氣時,它就會生長成熟,浮生在水麵,其兩麵均為綠色。在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逐漸認識到它,發現它可作為豬和家禽的飼料,還可以作為綠肥使用。所以,這種“水草”——萍被列入了“七十二候”,作為“穀雨”節氣一候的“候應”,歸納叫做“萍始生”。這一“候應”在《呂氏春秋·十二紀》裏有記載,而東漢時期的學者高誘亦作簡要的注釋:“指是月也(指農曆三月‘穀雨’節氣),萍水藻是月始生。”

鳴鳩拂羽鳥類中的“鵑鳩”,即社會生活實踐中俗稱的“布穀鳥”,對自然氣候規律性變化的反應,特別是對節氣規律性變化的反應比較突出,每年“穀雨”節氣時,它就會“飛而翼拍其身”“布穀、布穀、布穀”地鳴叫,本能的以此示意“趨農急矣”(《月令氣候圖說》),即提醒人們注意:對農業活動要抓緊,不要耽誤農時,更不要違反農時。所以,結合農業“二十四節氣”中的“穀雨”節氣“候應”的需要,歸納名為“鳴鳩拂羽”,作為“穀雨”節氣二候的“候應”。對這一“候應”,清文字訓詁學家朱駿聲《夏小正補傳》裏亦有記載,並且學者夏緯瑛亦作了注釋,即《夏小正經文校釋》裏載:鳴鳩《傳》曰:“言始相命也。先鳴而後鳩何也?鳩者,鳴而後知其鳩也。”緯瑛案:鳩於夏曆三月而鳴者,當是斑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