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動因按其對作業成本的形成及其在成本分配中的作用,可分為資源動因和作業動因。
1)資源動因。也稱為作業成本計算的第一階段動因,主要用於在各作業中心內部,成本庫之間分配資源。
按照作業會計的規則:作業量的多少決定著資源的耗用量,資源耗用量的高低與最終的產品量沒有直接關係。資源消耗量與作業量的這種關係稱為資源動因。
資源動因反映著資源被各種作業消耗的原因和方式,它反映某項作業或某組作業對資源的消耗情況,是將資源成本分配到作業中的基礎。例如,搬運設備所消耗的燃料、直接與搬運設備的工作時間、搬運次數或搬運量有關,那麼設備的工作時間、搬運次數或搬運量即為該項作業成本的資源動因。
2)作業動因。也稱為作業成本計算的第二階段動因,主要用於將各成本庫中的成本在各產品之間進行分配。
它是各項作業被最終產品消耗的原因和方式。它反映的是產品消耗作業的情況,是將作業中心的成本分配到產品、勞務或顧客中的標準,是資源消耗轉化為最終產出成本的中介。
(3)作業中心與作業成本庫。
作業中心是成本歸集和分配的基本單位,它由一項作業或一組性質相似的作業所組成。
一個作業中心,就是生產流程的一個組成部分。根據管理上的要求,企業可以設置若幹個不同的作業中心,其設立方式與成本責任單位相似。但作業中心與成本責任單位的不同之處在於,作業中心的設立是以同質作業為原則,是相同的成本動因引起的作業集合。
由於作業消耗資源,所以伴隨作業的發生,作業中心也就成為一個資源成本庫,也稱為作業成本庫。
2.作業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作業成本法的理論基礎是所謂的成本因素理論,即企業間接製造成本的發生是企業產品生產所必需的各種作業“驅動”的結果,其發生額的多少與產品產量無關,而隻與“驅動”其發生的作業數量相關,成本驅動因素是分配成本的標準。例如,各種產品的生產批次驅動生產計劃製定及產品檢驗、材料管理和設備調試等成本的發生;接收貨物的訂單驅動收貨部門的成本發生;發送貨物的訂單驅動發貨部門的成本發生;采購供應和客戶的訂單驅動與原材料庫存、在製品和庫存成品有關的成本發生。
作業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據“作業耗用資源,產品耗用作業;生產導致作業產生,作業導致成本發生”的指導思想,以作業為成本計算對象,首先依據資源動因將資源成本追蹤到作業,形成作業成本,再依據作業動因將作業成本追蹤到產品,最終形成產品成本。其原理見圖10-1。
3.作業成本法的特點
作業成本法與傳統成本會計方法相比,有如下特點:
(1)作業成本法提供的會計信息並不追求傳統會計下的“精確”計算,隻要求數據能夠準確到保證製定計劃的正確性即可。
(2)作業成本有利於企業進行產品成本控製。在產品設計階段,可以通過分析產品成本動因對新產品的影響,達到降低產品成本的目的;而在產品生產階段,則可以通過成本係統反饋的信息,降低新產品成本,並減少無價值的作業活動。
圖10-1 作業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3)作業成本可用於分析企業生產能力。以成本動因計算的作業量能更準確地反映企業實際消耗的作業量水平。如果將作業成本係統建立在標準成本計算法上,將會提高間接成本差異分析的有效性。
(4)作業成本法可用於製定產品生產種類的決策。產品的開發、減產和停產等決策與企業未來經營活動密切相關,因而企業的未來差量收入和差量成本將變為對決策有用的關鍵信息。作業成本信息則為預測這些未來成本數據提供了基礎。
4.作業成本法核算程序
(1)確認各項作業的成本動因。
成本動因的確認是否客觀合理是實施成本作業法的關鍵。因此,成本動因的確認與篩選,應由有關技術人員、成本會計核算人員和管理人員等共同分析討論。
在確定成本動因時,應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確定的成本動因應簡單明了,能從現有的資料中直接分辨出來;
●在選擇成本動因時,為避免作業成本計算過於複雜,要篩選具有代表性和重要影響的成本動因;
●選擇信息容易獲得的成本動因,以降低獲取信息的成本。
(2)對作業進行篩選整合,建立作業中心及作業成本庫
首先對各項作業進行確認,其確認的方法主要有業務職能活動分解法、過程定位法、價值鏈分析法和作業流程圖分析法等。其中,業務職能活動分解法是將企業各業務職能部門的活動進行分解,確定每一個部門應完成的作業有幾種、多少人參與該項作業以及作業耗費的資源;作業流程圖分析法是通過繪製作業流程圖來描述企業各部門的作業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聯係,以便確定完成特定業務所要求的各項作業、各項作業所需要的人員以及所要消耗的時間。
在確認作業的基礎上,對作業進行篩選與整合。在一個企業內部,其作業數的多少取決於其經營的複雜程度,生產經營的規模與範圍越大,複雜程度越高,導致成本產生的作業量也就越多。事實上,如果列示全部的作業數量,有可能過於繁瑣和複雜,並增大信息采集的成本。因此有必要對這些作業做必要的篩選與整合,確保最後可設計出特定而有效的作業中心。
作業篩選與整合的原則是:
●重要性原則。從成本管理角度分析每項作業的重要性,以便評價其是否值得單獨列示為一個獨立的作業中心。對於非重要的作業,可與其他作業合並為一個作業中心。
●相關性原則。從成本動因角度分析和確認作業的相關性,以便評價各項作業的成本性質是否相同,從而考慮其是否可能被合並為同一個作業中心。
在確認作業中心之後,應按每個作業中心設置相應的作業成本庫,以便歸集各作業中心的作業成本。
(3)依據資源動因,將各項作業所耗費的資源追蹤到各作業中心,形成作業成本庫。
在對企業作業和資源動因進行全麵分析的基礎上,依據各項資源耗費結果、資源動因及作業之間的相關性,將當期發生的生產費用按不同作業中心進行歸集,即按各作業中心的作業成本庫歸集作業成本,並計算全部成本庫中的成本總和。
(4)根據產品對作業的消耗,將成本分配給最終產品,計算產品成本。
當成本歸集到各作業中心的作業成本庫後,應按作業動因及作業成本額計算出作業成本的分配率,並按不同產品所消耗的作業量的多少分配作業成本,最終計算出產品應承擔的作業成本。
●作業成本分配率的計算式:
●某產品應承擔的某項作業成本分配額計算式:
5.作業成本法核算程序舉例
某企業的某生產部門生產兩種產品,即產品甲和產品乙,現采用作業成本法對其生產費用組織核算。
(1)該企業根據管理與核算上的需要,對資源動因進行確認與合並。確認合並後共有6項,即材料移動、定單數量、準備次數、維修小時、質檢數量及直接工時(成本動因的確認與合並的具體做法與過程略去);將全部作業分解與合並為6個作業中心,即材料采購作業中心、材料處理作業中心、設備維修作業中心、質量檢驗作業中心、生產準備作業中心以及動力與折舊作業中心(作業的分解與合並的具體做法與過程略去),並按各作業中心分別建立作業成本庫。
(2)對於直接生產費用(即直接材料費、直接人工費用)無須計入各作業成本庫,可直接按產品進行歸集,計入產品成本。產品甲與產品乙當期(月)產量及各項直接生產費用、共同耗用的製造費用如表10-1所示。
(3)該生產部門的全部製造費用(即間接費用)均已按資源動因歸集到各作業成本庫(按資源動因歸集的過程略去),其結果如表10-2所示。
(4)在費用歸集和成本動因分析的基礎上,將各作業成本庫中的成本按相應作業動因(本例假定作業動因與資源動因相同)分配到各產品中去。
產品甲與產品乙的作業動因數量統計情況如表10-3所示,根據表10-3所進行的作業動因數量統計分析結果,可將製造費用在產品甲與產品乙之間進行分配。作業動因比率的計算見表10-4,根據計算出的作業動因比率分配作業成本,分配過程與結果見表10-5。
【
(5)計算產品成本。將按產品甲與產品乙所歸集的直接材料費用、直接人工費用和所分配來的製造費用進行彙總,分別計算產品甲和產品乙的總成本與單位成本,如表10-6所示。
10.3.3 物流成本控製核算
物流成本控製的目的在於通過降低成本來獲取更大利潤,所以,物流成本控製首先是製定其控製目標,即以企業的目標盈利為基準,層層分解目標成本,落實到最基本的物流活動環節。其次是核算成本控製績效,監督、檢查實際執行狀況,分析偏差並製定控製決策。最後是實施控製措施,滾動修正控製目標。
以實例介紹企業物流成本控製的操作方法:某物流企業上一年度的物流成本為524萬元,其成本構成如表10-7所示。
預計今年物流量與去年持平,人員數量和勞動生產率不變,經過目標成本分解,倉庫作業費用下降9%,外包裝費用下降3%,管理費要求下降15%,人員培訓費用要求下降8%,庫存損失要求下降12%,但工資要求增加15%。
根據以上資料,可以測算該公司今年的物流成本降低情況如下:
倉庫作業費用下降:10.90%×9%=0.981%
外包裝費用下降:8.00%×3%=0.24%
管理費要下降:1.70%×15%=0.255%
人員培訓費用要下降:19.80%×8%=1.584%
庫存損失要下降:3.20%×12%=0.384%
但工資要增加:11.00%×(-15%)=-1.65%
則總的物流成本將會降低:
(0.98+0.24+0.255+1.584+0.384-1.65)=1.794(%)
減少的物流成本數額為:1.794%×524=9.4(萬元)
上述測算成本的方法叫因素測算法。特點是以基期的實際成本為基礎,考慮計劃期的各項成本因素變動情況,依次來測算計劃期的成本變動(降低)情況。該方法在普通的財務管理教材中均可見到,本書隻作實例說明。
複習思考題
一、基本概念
物流成本 實際成本 機會成本 相關成本 沉沒成本 跌價成本 貨損成本 竊損成本 易地成本 作業成本法 物流成本控製 倒扣測算法 成本動因
二、選擇題(包括單項選擇和多項選擇)
1.物流成本之所以難以計算,主要是由於物流成本具有()特征。
A.社會性
B.廣泛性
C.多變性
D.隱含性
2.有些貨物無法再按原價銷售,不得不削價處理,如果降價出售產品可避免過時,()就是產品的初始成本與其殘值之差,或初始售價與降價後的售價之差。
A.貨損成本
B.進銷差價
C.跌價成本
D.易地成本
3.物流成本歸集中,()屬於計算要素難以確定的範疇。
A.計算數據收集難
B.計算範圍界定難
C.計算對象確定難
D.具體計算內容歸集難
E.計算方法統一難
4.在物流成本核算中,()是計算單位產品目標成本的方法之一。
A.倒扣測算法
B.等效係數法
C.聯合作業法
D.作業成本法
5.作業成本法是以()理論為基礎,通過對作業進行動態追蹤,反映、計量作業和成本對象的成本,評價作業業績和資源利用情況的方法。
A.生產動因
B.成本動因
C.資源動因
D.作業動因
6.某企業生產一種新產品,單價60元。預計生產該產品的固定加工費用全年為30000元。該產品目標利潤為20000元,市場銷售量估算為2000件。用量本利分析法計算產品目標單位變動成本為()。
A.30元
B.35元
C.40元
D.45元
7.企業為避免產品陳舊過時,將貨物從一處倉儲地運到另一倉儲地所花費的成本稱為()。
A.易地成本
B.跌價成本
C.運輸成本
D.進銷差價
8.美國物流成本的歸集範圍,一般由()構成。
A.加工材料費用
B.庫存費用
C.運輸成本
D.物流管理費用
E.訂單處理成本
三、判斷正誤題
1.易地成本是企業為避免產品陳舊過時,將其從一倉儲地運到另一倉儲地所花費的成本。通常,這筆成本是單獨列出的。()
2.采用簡單除法核算方法必須將總成本分解為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用某一時期的總成本除以物流業務量,得出單位業務量的平均成本。()
3.如果各種產品的流通加工技術相似,各種產品的成本之間存在一定的關係,可以計算等效係數。以某一產品作為標準,賦予其等效係數為1。()
4.在物流成本核算的方法中,聯合作業核算是量本利分析法的特殊形式。()
5.因素測算法的特點是以報告期的實際成本為基礎,考慮計劃期的各項成本因素變動情況,依次來測算計劃期的成本變動(降低)情況。()
6.作業成本法提供的會計信息並不追求傳統會計下的“精確”計算,隻要求數據能夠準確到保證製定計劃的正確性即可。()
四、問答與思考
1.物流成本管理有哪些原則?
2.說明物流成本的分類。
3.結合實際說明物流成本管理的內容。
4.你認為物流成本管理有哪些難點?
5.學會使用物流成本核算的一般方法。
6.學會物流作業成本法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