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企業物流成本管理(2 / 3)

2.物流成本計算

在物流計劃執行後,要對物流各環節產生的物流耗費進行歸納,並以適當的方法加以計算。物流成本計算是為物流管理服務的。在日常物流管理中,一般來說,物流成本計算的目的是為了揭示物流成本的大小,提高企業領導者和員工對物流重要性的認識,發現物流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對物流活動進行計劃、控製和業績評價,指出由於其他部門引起的不合理的物流活動。總之,物流成本計算是物流成本管理的基礎。

3.物流成本控製

對日常的物流成本支出,要采取各種方法進行嚴格控製和管理,使物流成本減少到最低限度,以達到預期的物流成本目標。

4.物流成本分析

對物流成本的計算結果進行分析,檢查和考核物流成本計劃的完成情況,找出影響物流成本升降的主客觀因素,總結經驗,發現問題,采取有效措施,不斷降低物流成本。

5.物流成本信息反饋

收集整理與物流成本有關的數據資料,提供給物流決策部門,使其掌握情況,加強對物流成本的控製,保證物流成本目標的實現。

6.物流成本決策

根據物流成本信息反饋的結果,決定采取能以最少的耗費獲得最大效果的最優方案,以指導今後的工作,更好地進入下一循環的物流管理。

10.2.2 物流成本管理的難點

加強物流成本管理的首要任務是全麵、正確地把握包括企業內外發生的所有物流成本在內的企業整體物流成本,也就是說,要控製物流成本,必須以企業整體成本為對象。但是,如何歸集物流成本項目,就目前而言,尚無最佳措施。本書將對物流成本歸集中的難點作簡要說明。

1.物流成本歸集中的難點

由於物流成本是發生在從材料采購到產品銷售全過程中的各種費用支出,因此將所發生的物流成本進行準確、有效的歸集有相當的難度,其主要表現為:

(1)計算要素難以確定。

一般情況下,企業會計科目中隻把支付給外部運輸、倉儲企業的費用列入物流成本。而物流設施投資和企業內部的車輛運輸、利用自有庫房儲存貨物及生產和流通過程中的部分包裝、裝卸費用等,很難作為物流費用反映。其難點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麵:

1)物流成本計算範圍界定難。物流包括:原材料物流、工廠內部物流、從工廠到倉庫和配送中心的物流、從配送中心到商店的物流等。在這一範圍內涉及的麵很廣,很容易漏掉其中的某一部分或難以確定是否屬於物流成本範圍。計算哪部分?去掉哪部分?不同的取舍範圍會造成物流成本的很大改變。

2)物流成本計算對象確定難。運輸、保管、包裝、裝卸以及信息等各物流環節中,以哪些環節作為物流成本的計算對象,特別是如何計算信息收集、處理時的費用支出等都要解決。成本計算對象的選擇不同,對計算結果有很大影響。

3)物流成本具體計算內容歸集難。選擇哪幾種費用列入物流成本中?比如,向外部支付的運輸費、保管費、裝卸費等費用一般都容易列入物流成本,但企業內部發生的物流費用(如與物流相關的人工費、有多種用途的設備購置費以及折舊費、維修費、電費、燃料費等)是否列入物流成本,此類問題都與物流費用的大小直接相關。

(2)存在製度性缺陷,實際操作難度大。

由於物流成本大部分發生在企業內部,而且範圍大、流通環節多、涉及的單位較多,因此許多已經發生的物流費用在具體分解時存在很大的困難。現行會計製度通常將一些應計入物流成本的費用(如倉儲保管費用、倉儲辦公費用、倉儲物資的合理損耗等)計入企業的經營管理費用。同時,將物資采購中發生的物資運輸費用、保險費用、合理損耗、裝卸費用、挑選整理費用等計入采購成本。因此,在實際計算物流成本時,對上述費用的分解還存在製度規範問題。而且,要分解這些隱含的費用,在操作上也存在很大難度,操作成本較高。

(3)核算方法難以統一。

不同企業的物流成本項目不同,在如何統一物流成本計算項目方麵,尚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

2.國外物流成本歸集介紹

由於我國對物流成本計算的範圍和具體計算方法還沒有形成統一規範,因此本書在此介紹美國和日本的一些做法。

(1)美國物流成本的歸集範圍。

美國物流成本的計算範圍一般由以下三個部分構成:

1)庫存費用構成。指支付的貨物保管費用,除了包括倉儲、貨物與材料的合理損耗、人力費用、保險和稅收費用外,還包括庫存占壓資金的利息。其中利息是當年美國商業利率乘以全國商業庫存總金額得到的。把庫存占用的資金利息加入物流成本,這是現代物流與傳統物流費用計算的重要區別。隻有這樣,降低物流成本和加速資金周轉速度才從根本利益上統一起來。

2)運輸成本構成。運輸成本包括汽車運輸與其他運輸方式發生的費用。汽車運輸費用包括城市內運送與區域間卡車運輸發生的費用。其他運輸方式費用包括:鐵路運輸、航空運輸、船舶運輸、管道運輸發生的費用。此外,還包括運輸期間的搬運裝卸費用等。

3)物流管理費用構成。這是按照美國曆史情況由專家確定的一個固定比例,乘以庫存費用和運輸費用的總和計算得出的。

(2)日本物流成本的歸集範圍。

日本物流成本的計算是依據1997年日本運輸省製定的《物流成本計算統一標準》。該“標準”按三種不同的方式規定了物流成本計算標準。

1)按物流範圍劃分。將物流費用分為供應物流費用、生產物流費用、企業內部物流費用、銷售物流費用、退貨物流費用和廢棄物物流費用六種類型。供應物流費用是指從原材料(包括容器、包裝材料)采購到供應給購入者——製造業這一物流過程中所發生的費用;企業內部物流費用是指從物品運輸、包裝開始,到最終確定向客戶銷售這一物流過程中所發生的費用;銷售物流費用是指從確定向客戶銷售到向客戶交貨這一物流過程中所發生的費用;退貨物流費用是指隨售出商品的退貨而發生的物流活動過程中所發生的費用。

2)按支付形式劃分。其物流費用分為材料費、人工費、公益費、維護費、一般經費、特別經費和委托物流費用等。材料費是指材料費、燃料費、工具費、器具費、備用品費等;人工費是指人員工資、補貼、獎金、雜費、退休金、福利費等;公益費是指向電力、煤氣、自來水等向提供公益服務部門支付的費用;維護費是指使用和維護土地、建築物、車輛、搬運工具等支出的維護維修費、材料消耗費、課稅、租賃費、保險費等;一般經費是指差旅費、交通費、會議費、交際費、教育費、雜費等一般支出費用;特別經費是指折舊費、企業貸款利息等特殊支出費用;委托物流費用是指企業向外支付的包裝費、運輸費、保管費、裝卸費、手續費等物流業務費用。

3)按物流的功能劃分。包括:運輸費、保管費、包裝費、裝卸費、信息費和物流管理費。

10.3 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介紹

如何歸集與核算物流成本,取決於所評價和考核的成本對象的選取,由於選取的對象和評價的要求不同,得出的結果也不盡相同。在實際核算中,物流成本有多種計算方法,本節將以作業成本法為主,同時介紹幾種較為實用的一般方法。

10.3.1 物流成本核算的一般方法

1.簡單除法核算

采用這種方法不需要將總成本分解為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可用某一時期的總成本除以物流業務量得出單位業務量的平均成本。這種簡化的成本核算方法適用於業務量較大的物流係統。在這些條件下,每種作業的成本Ks可計算如下:

式中:KG——某一期間的總成本;X——某一期間的物流業務量。

利用上述公式核算物流成本,要求在某一期間物流係統正在作業的存量不能發生變化。如果正在作業的存量發生變化,作為二級除法核算的近似解可按如下公式計算:

式中:KH——某一期間物流成本總額;Kw——某一期間的管理成本;XP——某一期間的業務量;XA——某一期間的營業收入;K′H——單位作業成本;K′w——單位作業管理成本。

2.等效係數核算

如果各種產品的流通加工技術相似,各種產品的成本之間存在一定的關係,可以計算等效係數。以某一產品作為標準,賦予其等效係數為1,其他產品的等效係數可根據它們之間的關係計算得出,與簡單除法核算類似,等效係數核算也分為一級、二級和多級核算。對一級等效係數核算來說,第j種產品的單位產品成本Ks可用下麵公式計算:

式中:aj第j種產品的等效係數;k G——總成本;xn第n種產品的作業量。

【例】某水泥廠核算期內三種水泥的運輸量分別為10000噸、5000噸和8000噸。總成本484000元,各種水泥運輸的等效係數分別為1.2、1.0和0.9。各種產品的運輸成本計算如下:

3.聯合作業核算

由於自然的或技術的原因,在其物流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各種不同的物流作業。在具有聯合作業的物流活動中,聯合作業核算是除法核算的特殊形式。

要精確計算每一種聯合作業的成本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根據平均原則得出近似解。采用殘值法,根據平均原則,主要產品的物流成本可用如下公式計算:

式中:ks——主要產品的單位物流作業成本;EVNJ——第J種物流作業的單位物流淨收入;KWNJ第j種物流作業的單位流通加工成本;XNJ——某一期間第j種物流的業務;XHP——某一期間主作業的業務。

如果各種聯合作業可以區分為一種主作業和其他多種副作業,則可以應用殘值法。多種作業的淨收入以及隨後發生的加工成本必須是已知的。殘值即為聯合作業過程的總成本減去各種副作業的期間淨收入,再加上各種副作業的後續加工成本。要想求得主作業的完全成本,還必須考慮管理和銷售成本,這可以通過追加核算法求得。

4.倒扣測算法

倒扣測算法是根據通過市場調查確定的顧客或服務對象可接受的單位價格(如售價、勞務費率等),扣除企業預期達到的單位產品利潤和根據國家規定的稅率預計的單位產品稅金,以及預計單位產品期間費用而倒算出單位產品目標成本的方法。其計算公式如下:

VC=P-Er-Vf

式中:Vc——單位產品目標成本;P——單位產品價格;I——單位產品目標利潤;Er——單位產品目標利潤;Vf——單位產品期間費用。

【例】某新產品預計單位產品售價為2000元,單位產品目標利潤為300元,國家規定該產品稅率為10%,預計單位產品期間費用為200元。據倒扣測算法計算式,可求得該產品的目標成本。

該產品單位產品目標成本為:

2000-300-2000×10%-200=1300(元)

5.本量利分析法

本量利分析法是指在利潤目標、固定成本和銷量目標既定的前提下,對目標單位變動成本進行匡算的方法。

依據成本、銷售量與利潤三者的關係式,即

利潤=單位售價×銷售量-單位變動成本×銷售量-固定成本

可導出目標單位變動成本的計算式,即

式中:V0——目標單位變動成本;P——單位產品價格;F——固定費用總額;E——該產品的目標利潤總額;Q——該產品的預計銷售量。

【例】某車間加工一種新產品投放市場,據分析,其單價不能高於同類產品單位的120%,即單價不能超過50元。預計加工該產品的固定性加工費用(如設備折舊費等)全年為3000元。該產品的目標利潤為20000元,據市場調查估算的銷售量為1150件。試匡算該產品的目標單位變動成本。

據上式,該產品的目標單位變動成本為:

其實在匡算產品目標單位變動成本之前,先要確定其目標固定成本,兩者相互依存,兩者之和(指以目標單位變動成本和預計銷售量計算的目標變動成本總額與目標固定成本總額之和)形成目標總成本。

10.3.2 作業成本法

作業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

ABC),也稱為作業成本會計或作業成本核算製度。它是以成本動因理論為基礎,通過對作業(Activity)進行動態追蹤,反映、計量作業和成本對象的成本,評價作業業績和資源利用情況的方法。

1.作業成本法的基本概念

(1)作業的涵義。

在成本作業法中,作業是指企業為提供一定的產品或勞務所發生的、以資源為重要特征的各項業務活動的統稱。它是所消耗的人力、技術、原材料、方法和環境等的集合體。

作業是彙集資源耗費的第一對象,是資源耗費與產品成本之間的連接中介。作業成本法將作業作為成本計算的基本對象,並將作業成本分配給最終產出(如產品、服務或客戶),形成產品成本。

一個企業,特別是物流企業,其作業多種多樣,十分複雜。按作業成本法將其劃分為:

1)按成本層次分。

①單位作業。可使單位產品受益的作業,如機器的折舊及動力等。這種作業的成本與產品產量成比例變動。

②批別作業。可使一批產品受益的作業,例如對每批產品的檢驗、機器準備與調試、原料處理、訂單處理等。這類作業的成本與產品的批數成正比變動,而與批量大小無關。

③產品作業。可使某種產品的每個單位都受益的作業,例如對每一種產品編製生產計劃、材料清單或變更工程設計等。這種作業的成本與產品產量及批量大小無關,但與產品種類的多少成正比變動。

④工序作業。它是計算加工成本的基礎。

2)按作業與成本動因的關係密切程度分。

①專屬作業。隻與某產品生產有關的作業。

②共同消耗作業。與多種產品生產有關的作業。共同消耗作業又可細分為批次動因作業、數量動因作業、工時動因作業和價值管理作業等。

(2)成本動因。

成本動因是指導致發生企業成本的各種因素,也是成本驅動因素。它是引起成本發生和變動的原因,或者說是決定成本發生額與作業消耗量之間的內在數量關係的根本因素,如直接人工小時、機器小時、產品數量、準備次數、材料移動次數、返工數量、訂購次數、收取訂單數量、檢驗次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