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我們得小心了,必須給每個字以足夠的尊重,用我們的心去體貼文字的心,溫暖文字的心。尊重的前提是理解,隻有我們對文字的來曆和含義多了幾分理解,才談得上尊重。既然我們還要使用文字,就要把文字激活,使古老的文字不斷獲得新生。使文字獲得新生沒有什麼捷徑可走,靠群眾和運動也不行,唯一有效的辦法,作為一個生命個體,在使用一個個文字精靈時,必須啟動我們的靈感,讓我們的靈感和文字的靈魂接通。沒有靈感參與的文字是僵死的,可憎的。注入靈動之氣的文字才是親切、自然和飛揚的。孫悟空從身上拔下一撮猴毛,說變,變,並對猴毛吹一口氣,猴毛才會變鳥變魚,變山變水。我想孫悟空光說變是不行的,關鍵是他吹出的那口氣,有了那口氣,他隨心所欲,想變什麼都可以。人們通常願意把那口氣說成是仙氣,與寫文章相比,我寧可把那口氣理解成為靈動之氣。
靈動之氣哪裏來,隻能靠我們的心血來澆灌。經過長期、艱苦和真誠的勞動,經過日複一日地和文字相愛、相守和交流,文字才稍稍向我們交了一點底,文字告訴我們,我們不是在使用文字,而是在使用自己,使用自己的心。文字還告訴我們,因為每個人都不一樣,個性、氣質、智慧、感情、人格等各不相同,見諸於文字就有所區別。噢,是了是了,遠的不說,就說魯迅和沈從文吧,分別從他們心裏出來的文字的確不一樣。字還是那些字,因使用者心性不同,形成文章就大相迥異。仿佛他們的文章各有一個氣場,一讀他們的文章,就走進了不同的氣場,在氣質鮮明的氣場裏,你不必問作者是誰,氣場裏的氣息自會告訴你。我們因此得出一個檢驗的方法,要判斷一個作者達到了什麼樣的境界,最直觀的辦法,就是先看他的文字是不是有個性,是不是打上了心靈的烙印。
明白了這些道理,我們就不太悲觀了。文字雖說是古老的,我們一代又一代的生命總是新的,時代也是新的,隻要我們用心,總能賦予文字一些新意和新的氣息。讓我們試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