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是一種美學現象。是一說。小說是以詞達意的美學。又是一說。不管怎麼說,意思都差不多,是說小說取材的標準是審美的,我們寫作的過程就是審美的過程,哪兒美,我們就得往哪兒走。
好比外出旅遊,我們打聽到哪兒有瀑布,哪兒有深潭,哪兒有奇鬆怪石、珍禽異獸、遍地野花和夢幻般的雲霧等,我們就往哪兒走。其實旅遊的目的也是審美,也是希望得到美的享受。我的體會,這種審美不能從眾,不可趕熱鬧。你聽說哪兒很熱鬧,你去了,隻能是掃興而歸。因為那裏的熱鬧已經把美湮沒了,你看見了熱鬧,卻不見了美。這種審美,成群結隊大撥哄也不行,因為欣賞美需要安靜,需要專注。人一多,容易受到幹擾,心不容易靜下來。最好一個人,慢慢走來,走走停停,發現美好的景致,就多看一會兒。比如我在秋天的野外看到一片銀灰色的茅草穗子,秋風陣陣吹來,茅穗起起伏伏,明明暗暗,如蕩漾的水波,美麗極了。我對大片的茅草久久注視著,不知不覺間,我看茅穗,茅穗仿佛也在看我。我看到茅穗裏麵去了,茅穗也進入了我的內心。那一刻,我和茅穗已融為一體,分不清我是茅穗,還是茅穗是我。迷離恍惚間,我走神不知走到哪裏去了,現實世界似乎不複存在,我進入一種物我兩忘的境界。回過神來我意識到,這就是美感,我享受到了一次美感的過程。美感不是快感。快感多是生理性的和物質性的,美感是精神性的,超越性的。
我上麵打的比方是自然之美帶給我們的美感。除了自然之美,等待我們寫小說的人去發現和表現的美海了去了,如情感之美、人性之美、細節之美、思想之美、智慧之美、力量之美、語言之美,還有憂鬱之美、悲痛之美等等等等。這些美都有著豐富的內涵,如果展開來說,每一種美都夠說半天的。反正我們應該知道寫小說這個活兒主要是幹什麼的,得提高審美的自覺性,始終保持著審美意識。下筆伊始,哪兒出感情,哪兒出細節,哪兒出語言,我們就往哪兒寫。拿細節之美來說,世界的存在,主要是以細節的形式存在,抹去了細節,世界就會變成空洞無物。我們看世界,也主要是看細節,看不到細節,等於什麼都沒有看到。細節相對於情節而言。每個人的一生,所經曆的情節是有限的,生,是一個情節;死,是一個情節。中間還有戀愛、結婚、生孩子等若幹個情節。這情節大都是固定的,可以預知的,屈指可數的。而一個人一生所經曆的細節,像滿樹的繁花一樣,像人身上的細胞一樣,誰都數不過來。好的小說主要是由細節組成的,我們寫小說,功夫也在於寫細節。隻有把細節選好,寫好,人物才會有血有肉,有溫度,有呼吸,有情感,有個性,才會立得起來,並流傳開去。
我們要把小說寫美,隻抱著小說看恐怕不行,還要善於向別的藝術門類學習。我們向繪畫和攝影學習,會使我們的小說講究色彩搭配,講究疏密有致和留白,有層出不窮的畫麵感。我們向音樂學習,會使我們覺得,每一個文字都會發出聲響,都像是一件樂器。我們把眾多的“樂器”集中起來,寫成一篇小說,就如同指揮一場大型交響樂隊的演出。我們得注意輕重緩急,把握好行文的節奏和韻律,並避免出現雜音,才有望使整篇小說和諧起來。美的小說都是詩意化的小說,都閃射著詩意的光輝。我們寫小說的,還得注意向詩歌學習。據我所知,現在不少寫小說的都不讀詩歌,提起現代的詩歌,他們都有些輕視。不管別人怎樣,反正我一直在向詩歌學習。初學寫作的時候,我從學寫詩歌開始。後來不寫詩歌了,我仍然很喜歡讀詩。我讀古代的格律詩,也讀自由體的新詩,不斷從詩歌中汲取營養。我們中華民族是詩的民族,我們的文學傳統主要是詩的傳統,我們繼承傳統,怎麼能不讀詩呢!詩的語言是最精粹的,詩的意味是最雋永的,詩的精神是最純潔的,詩的藝術是最高端的,詩意化的寫作應是我們不懈的追求。
也會時常聽到一些抱怨,說現實生活中不如意者十有八九,哪有多少美的東西可寫。對了,正因為現實不那麼美好,才需要我們從事創作的人去虛構,去想象,去創造出一個個美的世界。老子說過:信言不美。我理解老子的意思是,一些真實的、實話實說的東西往往是不美的,而從作者的理想出發,所虛構和想象的東西,才會到達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