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陳亮雪夜訪稼軒(1)(2 / 2)

酒菜端上了桌。辛棄疾給陳亮斟了一杯酒,也給自己斟滿了杯子,笑道:“一見到你,我的病就忽然好了。今天晚上,讓我陪你痛痛快快地喝兩杯,痛痛快快地談一夜!”

陳亮呷了一口酒,不勝感慨地說道:“中原淪陷巳經六十多年了,而朝廷上下,始終不能振作精神,努力改變沉沉的死氣,隻知道歌舞升平,苟且偷安。他們卻不知苟安一天,就會造成幾百年的大禍!自從奸臣秦檜當權以後,凡是主戰的忠臣義士,貶的貶,殺的殺,而一般阿諛奉承的小人、庸才,就借此機會附會講和之說,這種風氣目前已是積重難返,再不來一番大的改變,我真怕要不了多久,國家就要滅亡了!”

“你說得很對!”辛棄疾說道,“這些當權的人物,口口聲聲說什麼南北有定勢,抗戰隻是孤注一擲,敵強我弱,戰則必敗,這是‘天命’!他們舉的所謂‘鐵證’,就是完顏亮南侵失敗,張浚北伐沒有成功,因此隻要能夠苟安江南半壁河山,就是上應‘天命’,下合‘人心’了!”

陳亮憤慨地說道:“什麼’天命’,什麼‘人心’,都是那幾個主和派的陳詞濫調!秦檜專權二十多年,從表麵上看,東南一帶好象太平無事,可是天下的兒童婦女,異口同聲,都認為他是國家的蟊賊!張浚北伐,雖然在符離一戰不幸失敗,然而天下的兒童婦女,眾口一辭,都認為他是一個愛國的大臣——因為他誓與金人不共戴天,百敗而不屈服:這才真正是符合天下人的心願啊!”

酒逢知己千杯少。兩人邊喝邊談,非常興奮,沒有一絲倦意。案上的蠟燭已經燒得很短了,辛棄疾又換上了一支。燭光照著壁上的寶劍、雕弓,它們的影子恰好落在陳亮的酒杯裏。

陳亮抬頭望了望弓和劍,說道:|看來這弓和劍是長期掛在壁上不用的了?”

“是啊,我閑居以後,曾經填了一首《水調歌頭》,其中就寫道:‘短燈檠(台),長劍鋏(音頰jiá劍柄)欲生苔。雕弓掛壁無用,照影落清杯。’”辛棄疾深情地望了望弓和劍。

陳亮感慨地說道:“不僅老兄壯誌消磨,我看再不收複中原,那裏的百姓恐怕也不再有複仇的意念了!”

“為什麼?”

“中原淪陷初期的那些父老,到現在還剩幾個?他們的子孫長期生活在金人的統治下麵,民族意識肯定是要淡薄得多了!對他們來說,還有什麼仇可報的呢?!”

辛棄疾不同意陳亮的意見。他說道:“你這個看法恐怕是過低地估計了中原老百姓的民族意識。據我所知,女真統治者對咱們漢族老百姓的欺壓,比對他們自己的老百姓還厲害。何況父輩所受的屈辱,必然告訴兒子,兒子又告訴孫子,這種深仇大恨,他們是不會因為父輩逐漸死去而中斷的,這把寶劍就是一個見證!”說著,他走過去,把寶劍從壁上摘了下來,拔劍出鞘,捧到陳亮的麵前。

在燭光下,寶劍的鋒刃閃著逼人的寒光。

“好劍!好劍!”陳亮讚不絕口。

“它就是中原父老不忘本朝、誓殺金賊的最好憑證!”

陳亮驚異地看看寶劍,又用期待的眼光望著辛棄疾:“說吧,把這柄利劍的來曆說給我聽聽吧!”

在陳亮的催促下,辛棄疾激動地追述了往事。他把少年時代漢老爹怎樣對他進行教育,青年時代漢老爹怎樣鼓勵他起義抗金,追殺義端、押送張安國的當兒漢老爹怎樣慨然贈劍,直到以後在滁州趙家莊又怎樣同漢老爹巧遇……有聲有色地講了一遍。

陳亮感動地說道:“沒想到草莽之中竟有這樣的豪傑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