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教學原則,“要給壯文推行創造一個好的環境”,“加強壯語文的新聞宣傳和壯文教材、圖書、報刊的出版發行工作”。總覽中共廣西自治區黨委、區人民政府和職能部門的文件,涉及到以下工作:①恢複自治區語委及其下屬廣西壯文學校、廣西民族出版社、《三月三》、《壯文報》(後改《廣西民族報》)等單位;馬山等22個縣建立推行壯文機構;②更換壯文公章和機關名稱匾牌;③壯文進學校(主要是中小學試點和四所民族師範加授壯文);④進一步做好民族語言文字的廣播、電視工作,提高覆蓋率,壯族聚居區廣播站要努力辦好壯語節目。自治區人民廣播電台設立壯語編輯部;⑤馬山等22個縣農村使用壯文掃盲和科技扶貧;⑥在以壯語為交際工具的地方要逐步做到使用壯漢兩種文字執行公務;⑦使用壯文考試和評職稱與漢文有同等效力。應當說,文件是比較完整的,該提到的都提到了,問題是在執行上。關於①,語委及其直屬機構恢複了,但心裏不塌實,屢有提議取消的。22個縣的壯文推行機構有的合並了,有的形同虛設;關於②,較好地完成了;關於③,壯文進學校,有的已經萎縮(如中學);壯文小學一直在試驗著,也在萎縮;有的正在轉向;關於④,不僅未實現,原有的少量節目也大大縮短了;關於⑤,除區語委在辦少量班,掃盲工作基本未實行;關於⑥,未見行動;⑦未實行。從這裏可以看出,國家給的政策不僅沒有用夠,反而打了折扣,文件的諸多規定基本沒有得到實行。而語委一家權力、財力、人力都有限,想做的事又做不了。壯人是不是不願意要民族文字?不是的!最近有學者做問卷調查(調查人數852人,有效回答837人),認為壯文非常有影響的占2.1%,比較有影響的占12.1%,影響一般的占36.9%,有影響但不太大的占28.6%,認為沒有影響的10.3%,無法回答的10%,可見認為有不同程度影響的占到79.7%。問到壯文發展前景,認為有很大發展的占6.1%,在一定範圍內發展的占31.1%,整體保持現狀的占3.1%,一定範圍保持現狀的占11.4%,將來不用占15.3%,無法預計占32.4%,無效回答0.7%。對壯文發展前景保持不同程度的樂觀態度的占51.6%,過半。而無法預計的32.4%,主要是對官方信心不足。⑦可見多數壯人還是願意要壯文的,且相當一部分人主張雙語。的確,在我們推行壯文的同時,正遇到雙語教育的浪潮。
在中國的雙語教育中,對一般少數民族而言,主要是學習漢語文。雙語現象是一個世界範圍的現象,它有利於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適應全球化的浪潮。因之甚至出現多語現象。雙語或多語,大大擴大了人們的交流空間和信息量,不可阻擋。但對大多數人而言,不管掌握多少語文,母語及其文字乃是根基。完全轉用另一個民族的語言文字,對於人口較多而且居住連片的民族來說,一般隻在少數人中出現,並且要具備相應的環境和條件。
對壯族而言,我們也應當提倡雙語甚至多語,提倡雙語文,也就是掌握壯語文和漢語文。但壯人向來有慕漢心理,學習漢語文的動力不成問題,反倒是學習自己的文字有陌生心理,這是特殊曆史條件造成的,並不是不需要。因此,對於壯人,不懂漢語文的,應當先教壯文,然後根據可能性學漢語文;懂得漢語文的,根據工作的需要,也應當學習壯文。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以壯為主,壯漢結合,以壯促漢,壯漢兼通”的方針,雖然是對試點小學而言,也可以以之指導不懂漢語文的壯人的雙語教育。實踐證明,掌握壯文和漢文,可以連通民族文化及外部世界的多重信息渠道,站在民族的土地上看世界,在工作上會更有針對性和前瞻性,也會有許多的方便。我相信,通過《壯文方案》50周年紀念,壯族地區各級領導和有關部門一定會深入思考這些問題,有一個求實的理念,從壯族的整體發展進步出發,真正落實相關文件精神,給壯文一個發展的空間,以促進壯族地區的協調發展。這就是我將這些文章付梓的意旨所在。
注釋
①江澤民:《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麵——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02年11月8日)。②胡錦濤:《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③馬林諾夫斯基:《在文化誕生和成長中的自由》,見莊錫昌等:《多維視野中的文化理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21頁,人民出版社,1972。⑤格裏姆:《論語言的起源》,劉魁立文,見《民間文藝集刊》第三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⑥金星華主編:《中國民族語文工作》,民族出版社,2005。⑦黃南津、唐未平:《壯族群體文字使用態度及文字聲望調查研究》,內部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