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這個社會中,沒有人不認識酒,但人們忌諱談論酒的品味與等級,不僅是那些不愛喝酒的人不談,就是那些幾乎是天天都無法回避酒的企業主管、飯店經理、行銷商人都盡量回避,因為他們知道酒雖然是個好東西,但酒容易誤事,酒會亂性,所以他們極度厭惡那些貪杯的人。無論是在行政機關,還是公司內部或社區鄰裏,一但聽說某人愛酒,就會將他當作酒鬼對待,絕不會認為他可能是一個非常有情調,有能力的人,把紳士和品德高尚的人與愛酒的人劃分為完全相反的人。然而事實上絕非如此,我們今天用的最多的“品味”兩個字,本身就是由品酒而來的,現在卻把好酒的人都看成是沒有品味的人,豈不是有點令人費解?現代的人們對酒是極其敏感的,無論是老人還是少年,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遇到酒皆成故事。生活中圍繞酒的話題很多很多,而對愛喝酒的人的敏感,恰好說明了我們對飲酒和賞酒本身存在歧視的嚴酷事實。
在這個世界,可以說沒有哪一種東西比酒更能反映人們的生活麵貌和精神麵貌。對整個人類而言,它曾經是最神奇的物質,也是最偉大的商品。從遠古人類發現酒開始,它就受到了人類的尊敬,並把它視為神靈的物產,智慧的源泉。因此,通過酒客認識現代生活的格調和不同階層的人對酒的欣賞,可以不被千變萬化的事物所迷惑,真實地傳遞出不同種族、宗教信仰和政治觀點的人的生存狀態的信息。不同的人對酒的認識和“酒給他們的靈感”可以讓我們看到他們各自的有趣的那一麵,發現他們的內心世界。同時在討論人們的靈魂的時候,酒是最好的媒介,它能證明,我們的生活和我們的品位是否達到了那一種境界,是否真地品味到了不為宗教意義和生命幻象所淹沒的人生,找到不為疾病、財富、種族所絆的文明意識的最後出路。
酒話
說到酒,人們很自然地就會想起溫酒斬華雄的關雲長,醉酒的楊貴妃,景陽崗打虎的武鬆;就會想起煮酒論英雄的曹操,借醉避禍的阮籍,自稱酒仙的李太白,自號醉翁的歐陽修;就會想起“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等名詩佳句;還會想起醉拳、醉棍等武術套路等。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酒這一獨特的載體,融詩詞歌賦,繪畫書法、歌舞戲劇等藝術於一體,寓男人、女人、人生、事業、夢幻,以及民俗、禮儀、金錢、仕途萬千感概於其中。
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以酒代話,酒話尋知音;以酒品人,酒品皆人品。有什麼樣的酒客,就有什麼樣的酒友;有什麼樣的酒友,就有什麼樣的酒話。帝王將相,不廢肉林酒池,指點江山,話千秋偉業;豪門權貴,難舍金尊玉盞,揮金如土,閑話美女與野獸。中國的酒有5000多年的悠久曆史,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風格。這種以生長黴菌為主要微生物的酒曲為糖化發酵劑複式發酵,或半固態發酵而釀成的東方糧食酒,讓達官貴人幾千年來癡情不改,也讓販夫走卒幾千年來執迷不悟,因而有人感慨說:錢就是紙,酒就是水。不管男女男少,不管窮人富人,都能從這水裏找到自己的口味,都能在這口水裏陶醉,道出千言萬語。
酒事
中國古人將酒的作用歸納為三個方麵:酒以治病,酒以善老,酒以成禮。實際上,幾千年來,酒的作用遠不限於以上三條。在中國人的觀點中,酒並不是生活必需品,但在社會生活中,酒卻具有其他物品所無法替代的功能。酒在中國的政治、軍事、經濟、農業生產、商業、曆史、文化、藝術等領域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遠古時期,酒為神品,是祭祀的用品,隻有祭師才可以飲用,以便接受神喻。之後酒由神壇走進了王公貴族的家中,成了餐桌上的珍品,再後又從宮庭走向了民間。由於酒起源比人類發明文字還要早得多,所以關於酒的起源,曆來眾說紛紜。在我國,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杜康是我國最先釀酒的人,尊稱杜康為造酒的始祖。《說文解字·巾部》裏載有:“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傳說他為中夏國王,生活在公元前21世紀中,可見,如果說是杜康發明釀酒,那釀酒在中國就有4200多年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