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皮影戲的起源與傳播(1 / 3)

有一種藝術,是完整的戲劇,比莎士比亞早1800年使用影像,比盧米埃爾發明的電影早2100年,這就是皮影。“皮影”是對皮影戲和皮影戲人物(包括場麵、道具、景物)製品的通用稱謂。皮影戲又稱“影子戲”、“燈影戲”,是我國出現最早的戲曲形式之一。皮影戲中的平麵偶人以及場麵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間藝人用手工、刀雕彩繪而成的皮製品,故稱之為皮影。皮影戲是將燈光照射用牛皮鏤刻成的人物,再把剪影投射到掛起的白幕布上,藝人一邊操縱皮影表演,一邊用戲曲唱腔演唱戲中人物對話,由二胡、鑼鼓等樂器組成的小型樂隊伴奏,是融文學、戲曲、音樂、美術等於一爐的民間綜合藝術。中國皮影藝術,是我國民間工藝美術與戲曲巧妙結合而成的獨特藝術品種,是中華民族藝術殿堂裏不可或缺的一顆璀璨明珠。目前,中國皮影藝術已被聯合國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皮影戲的演出裝備輕便,唱腔豐富優美,表演精彩動人,堪稱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千百年來,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因此流傳甚廣。不僅如此,皮影戲還對國內外文化藝術的發展起過一定的促進作用。包括唐劇、華劇、隴劇等十餘個地方戲,都是在當地皮影戲曲調中直接派生出來的新劇種。皮影戲還啟發戲劇舞台上創造出了風趣幽默的“皮影步”和皮影造型技巧,為舞台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營養。中國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戲的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明和現代電影美術片的發展也都起過先導作用。《豬八戒吃西瓜》、《人參娃娃》、《紅軍橋》、《濟公鬥蟋蟀》等諸多美術影片,都是吸取皮影造型與動作技巧來製作的。

關於皮影的起源曆來有著種種說法,最為流行的就是皮影淵源於古代方士巫術招魂,晉代的《搜神記》記載,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早夭,漢武帝思之甚切,齊人少翁言能為其招魂,“夜為方帷張燈燭,帝坐他帳,自帳中望之,仿佛夫人像也,故今有影戲”。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皮影起源於唐代,唐代的木偶戲與皮影很相似,當時唐明皇曾作一首《傀儡吟》(一說是梁鯉所作):“刻木牽絲作老翁,雞皮鶴發與真同。須臾弄罷寂無事,還似一人在夢中。”從這首詩可見木偶在當時的製作和表演技巧是相當成熟的,詩中關於操縱木偶的描寫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皮影的演出。但是對於皮影戲是否在唐代出現,卻沒有史料的記載。也有人認為皮影之所以起源於唐代跟當時的俗講有聯係,俗講類似於說唱形式,是將佛經改編為說唱體格式,在講演時,利用圖像或者活動的紙人來照圖解說,以吸引聽眾,佛教正是利用了這種民間的演藝形式來宣揚教義,稱作“紙影演故事”。但是,皮影在民間的表演活動不得而知,也沒有文字的確切記載,在唐代小說、雜文以及唐詩中都未有關於影戲的記載。再者,唐代雖然已經興起城市,但是沒有夜市,唐代有禁夜的規定,而皮影的演出必須在黑暗的環境下才能借以燈光在屏幕上顯影,既然唐代實行禁夜,那麼可想而之,皮影戲在當時是沒有表演條件和市場的。

皮影的起源在民間亦有不少傳說,山西晉中一帶的皮影藝人,供奉黃龍真人為祖師爺。據藝人們講,早在殷商時代,黃龍真人與他的外甥剪獸皮呈人形在窗前自娛,後人據此剪成紙窗影人,隨之才有後來的紙窗影戲。按照湖北皮影藝人傅金龍的說法,皮影的曆史可以追溯到秦末的楚漢之爭,傳說張良為了“策反”,利用皮影戲在城樓上醜化項羽,韓信則以玉簫吹奏楚曲,楚兵因此引發思鄉之情,紛紛棄項羽而去。民間的這些流傳大都是各地不同特色皮影、不同流派的傳說,都是出自當地藝人們之口,不足以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