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皮影戲的起源與傳播(2 / 3)

因為時間久遠,史料稀缺,皮影的真實源頭眾說紛紜,但是皮影藝術成熟於宋朝則取得了一致的共識。皮影與說唱藝術結合,成為當時興盛的市民文藝形成之一。這方麵的史料很多,如北宋高承所著的《事物紀原》記載:“宋仁宗時,市人有能講三國者,或采說加緣飾,作影人史為魏蜀吳三分戰爭之像焉。”又如北宋張耒所著的《明道雜誌》所說:“京師(指汴梁)有富家子……甚好看弄影戲,每弄至斬關羽,輒為之泣下,囑弄者緩之。”由此可以確認,影戲在北宋時已經形成。

北宋時期,政治文化中心東移至河南開封,影戲便在開封興盛起來。宋代著名畫家張擇端所繪《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汴梁的市井遊樂中,就有傀儡影戲之類。影戲出現後,隨著商品的交流,必然流傳到各地,尤其是鄰近京都的地方或省份會早一些。南宋時期,皮影戲向東南亞諸國傳入,可能與海上國際貿易有關,也有可能是由於宗教的傳播。皮影戲得到傳播發展,一方麵是受和平時期的文化交流活動影響;另一方麵是強迫性的傳播,在極其殘酷的戰爭中,勝利者將影戲藝人擄為奴隸供自己享用,並隨軍帶往各地,雖極不人道,但畢竟使影戲藝術在新的土壤上生長和發展起來。金人攻破開封時,一部分皮影藝人隨偏安一隅的朝廷南遷到了臨安(今杭州)。杭州處於長江中下遊、京杭大運河的南端,交通便利,文化繁榮。影戲作為一項民眾喜聞樂見的娛樂活動,在此很快紮根並發展形成以浙江皮影、蘇南皮影、上海皮影為主的杭州影係。影戲藝人南渡經過兩湖、安徽、江蘇、江西等地,也播下了影戲的種子。而金人擄走皇室貴族時,也擄走了弄影戲等倡優伎藝150餘家。中原影戲一部分隨北歸的金兵傳播到山西、河北、東北。宋代徐夢萃編著的《三朝北盟會編》,真實地記錄了北宋滅亡的資料,從中也可以了解到汴梁各種珍寶、文獻、各行工匠、藝人被金兵擄掠的情況,被擄的工匠、藝人,有的留在金朝皇室、貴族和軍中,有的被轉賣,有的在押送途中因疾病和饑餓死於荒野,還有部分工匠和藝人可能被押解到平陽,甚至關外各地。同時,伴隨著藝人們苦難的曆程,皮影藝術也傳播到各地。從此,中國影戲分南北兩派發展開來。

金元影戲承襲宋代發展脈絡,使影戲發展、傳播得更廣。1980年在山西省孝義縣榆樹村發現的金正隆元年(1156年)墓裏,有皮影頭像壁畫。這是金代影戲傳到北方邊遠地區的寫照。元滅了金朝,金兵掠奪的財寶、工匠和藝人便另易其主。山西省孝義縣舊城東1955年發現的元大德二年(1298年)墓,在墓口兩側繪有紙窗大影的壁畫,並寫有“樂影傳家,共守其職”的字樣。這裏供蒙古族享用的影戲,或許是宋京影戲的後裔,也說明當時影戲藝人的伎藝是在家庭內部代代傳授的。

元代統治者把影戲作為宮廷和軍中娛樂,蒙古族南征和西征,隨軍帶有皮影戲,蒙大軍遠征到歐亞大陸的廣大地區,皮影也隨之陸續傳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等歐亞大陸的廣泛地區以及暹羅(泰國)、緬甸、馬來群島、日本這些東南亞國家。

明代影戲繼續在都市和村鎮流行,隻是它漸漸失去了在城市瓦舍勾欄裏立足的社會根基,並受到日益繁盛的戲曲的排擠,但由於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使它的發展並未衰退、斷代。田汝成《西湖遊覽誌餘》引瞿佑《看燈詩》,還能看到影戲在瓦舍勾欄的影子:“南瓦新開影戲場,堂明燈燭照興亡。看看弄到烏江渡,猶把英雄說霸王。”而且在此時期,影戲的發展有了一個新的傳播局麵。明朝萬曆年間,中國甘肅東部地區和陝西南部地區,將皮影藝術傳播到臨近京都的涿州,又從涿州傳到北京的西郊和北郊。那時用的是大影人,唱高腔,用打擊樂器伴奏,有西北高亢的風格,後稱為涿州影。在這之前的明正德二年,北京城內舉行“百戲大彙演”時,也有皮影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