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卡萊爾·恰佩克(1890—1938)是捷克戲劇家、小說家。他出生於波西米亞北部斯瓦托尼奧維夫采城的一個醫生之家。1909年入布拉格查理大學學習哲學,畢業後做新聞記者,在《民族報》、《人民報》編輯部工作,同時從事文學創作。記者生活使他能廣泛接觸社會,深入了解現實,為他的創作提供豐富的素材。1921—1923年他擔任維諾城堡劇院的編劇和導演,而且活躍於當時的捷克文壇。他的劇本有《萬能機器人》、(1920)《白色病》(1937)和《母親》(1938)等。
《萬能機器人》是恰佩克的名作。它具有深刻的內容的新穎獨特的藝術構思,因此,1921年首次公演,立即轟動了捷克,傳遍了歐洲。
故事梗概
故事發生在一個虛構的羅素姆島上。
序幕一家專門製造機器人的工廠,這一天,“人道同盟”的代表、戈洛裏總統的女兒海倫娜來工廠參觀,總經理多明在辦公室裏非常熱情地接待她,而且自豪地、熟練地向她介紹工廠的曆史。1920年,哲學家羅素姆來到島上研究海生動物。1932年,他突然發現一種極像活體的物質。他異想天開地認為這是生命的另一個來源。後來,他居然能夠借助這類流體,試製出一些生物,諸如海蜇、蚯蚓,甚至造出了一條人造狗,一頭小牛犢。後來,還造出了一個人造人。這是一個男人,雖然樣子不好看,可是五髒俱全。他為此花了十年時間。這時,他的侄子羅素姆工程師來了。小羅素姆認為這樣造人,實在太慢,便把老羅素姆關進實驗室,自己搞起人造人的生產。他代表著一個嶄新的時代——適應知識時代的生產時代。他造出了一種人造工人——機器人,而且像生產石油發動機一樣來生產機器人。他認為,這種機器人應該最便宜,要求最低,因此越簡單越好,一切與勞動無關的東西統統刪除。因此,他生產的機器人,機械比人更完善,而且有非凡的智力,但是沒有靈魂,不懂愛情。就這樣,羅素姆機器人股份工廠誕生了。目前,它每天可以生產各種規格的機器人一萬五千個。最好的機器人能活二十年。
海倫娜來到羅素姆島上,見到的各種人,除了經理、工程師等少數人,幾乎都是機器人。打字員蘇拉,一個漂亮的姑娘,會說四種語言,隻知道工作,從不貪戀生命。多明說,機器人就這樣不知道休息,不知道享樂,比草芥還不如。多明還向海倫娜介紹機器工廠的生產過程。首先是攪拌機,攪拌機器人原料,然後有骨骼廠,神經織造廠、血管織造廠,然後用這些原料製成各種部件,再將各種部件送到裝配廠,就像裝配汽車一樣,裝配起來,就是一個個會幹活的機器人。最後是烘幹室和倉庫。在倉庫裏,新產品就開始幹活了。
海倫娜作為人道主義者,對於這裏的一切感到憤慨。她準備發動機器人造反。工程師法布裏、加爾博士、哈萊米爾博土、建築師阿爾奎斯特和業務主任布斯特進來時,她慷慨激昂地對他們說,這裏的一切太可怕了,你們怎能容忍,你們可以生活得更好,“人道同盟”的二十位會員都是你們的後盾,願意幫助你們。不料他們是真人,是工廠的領導成員,不是機器人。幹了這樣一樁蠢事,她感到很不好意思。但是多明他們並不在意。過去,來過無數救世主和預言家,什麼傳教士、無政府主義者、救世軍,都曾對機器人說教,講人權問題,啟發他們造反,但是機器人都不理會。哈萊米爾博士告訴她,機器人沒有自己的意誌,沒有欲望,沒有靈魂,他們一無所求,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他們也有失常的時候。那時機器發生故障,必須送進搗碎機銷毀。他們還告訴海倫娜,隻有把商品價格裏的勞動費用降下來,東西就會便宜,使用機器人可以達到這樣的目的,將來所有的工廠都用機器人,全世界的工人都不工作,五年、十年以後,一切都將由活的機器人去做,一切商品都沒有價格,那時候,人不再工作,人是萬物的主人。海倫娜被他們說得感動了。多明突然向海倫娜求愛。海倫娜在無法拒絕的情況下,半推半就地答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