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神經是連接眼睛和大腦的通路。視網膜獲取外界物體的光信息,通過視神經傳遞到大腦,經過大腦的分析,人才能“看”清物體。實際上,人是用大腦來看世界的。
眼瞼是眼睛的重要保護器官。眼瞼的閉合運動保持著眼內部的濕潤,阻擋著外界異物進入眼內。睫毛是眼瞼的重要功能部分,協助眼瞼防護著眼睛的安全。
電腦前坐姿
遵循“三個直角”:膝蓋處為一個直角,大腿和後背為一個直角,手臂在肘關節為一個直角。應多休息,做局部按摩,不時地向上舉起雙臂,抖動手指,使靜脈血液更好地回流。
耳朵是“收音機”,可聽到各種聲音,收集到各種各樣的信息。為聽覺和保持平衡的器官。耳由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分組成。
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三部分。有保護和傳導聲波的作用。
耳廓由彈性軟骨板及周圍的皮膚構成。外耳道是一條彎曲的管道,表麵覆以很薄的皮膚。鼓膜位於外耳道底部,為一卵圓形半透明的薄膜,將外耳與中耳隔開。由外耳傳來的音波,可以振動鼓膜。
中耳為一小空腔,橫越中耳腔有三塊小骨,彼此前後銜接。由外耳傳來的音波振動鼓膜後,便可經由該三聽小骨而向內耳傳遞。中耳腔內有空氣,其下方有一耳咽管與咽腔相通,該管與咽腔相通處平時關閉,但在咀嚼或吞咽時便會打開,容空氣進入中耳,以平衡鼓膜內外兩側的氣壓。耳咽管的關閉,可以阻斷自己的聲音由咽喉部直接經耳咽管進入耳,否則聲音太大。假若病菌自耳咽管進入中耳,便會引起中耳炎。
內耳為複雜而曲折的管道,故亦稱此管道為迷路。該管道分耳蝸、前庭和三個半規管,管內充滿淋巴。耳蝸和聽覺有關,前庭和半規管則與平衡覺有關。耳蝸內有聽覺感受器,由中耳傳來音波振動,會振動耳蝸內的淋巴,於是刺激聽覺感受器而產生衝動,再經聽神經傳至大腦皮質而產生聽覺。三個半規管互相垂直,且位於三個不同的平麵上,不論頭部向任何方向轉動,至少其中一個半規管會受淋巴振動的刺激而產生衝動,由聽神經傳到大腦,就會有頭部轉動的感覺,此即為平衡覺。人類習慣放在平麵活動,假如身體上下移動時,例如在顛簸的海上航行,半規管受到不尋常的刺激,便有暈船的感覺。前述的半規管是在頭部轉動時產生平衡覺,此為動的平衡覺;而前庭則在頭部靜止時產生頭部位置的感覺,是為靜的平衡覺,例如人若將頭部朝下倒立,即刺激前庭,其衝動傳到大腦,便會有頭部位置和平時不同的感覺。
警惕正離子
顯示器工作時電磁輻射可產生正離子。正電荷多了對身體就有害,通過呼吸進入肺,隨血液循環被送到各組織,改變細胞的電荷,長時間導致人體失眠、易怒、免疫力下降。處於開機狀態的顯示器周圍有靜電場,灰塵被吸入場中,含有灰塵顆粒的空氣被吸入,會不時鼻塞、咽喉發癢。
提醒:完全避免電磁輻射是不可能的,但可削弱它的有害作用。不要在電腦周圍堆積東西,電腦桌表麵經常用濕布擦拭。工作後將臉洗幹淨。
呼吸係統
呼吸係統由鼻、咽、喉、氣道、肺及胸廓組成。
呼吸係統的功能是吸入新鮮空氣,通過肺泡內的氣體交換,使血液得到氧並排出二氧化碳,從而維持正常人體的新陳代謝。
呼吸係統為通氣和換氣的器官,由呼吸道和肺兩部分組成。
呼吸道
呼吸道是氣體進出肺的通道,從鼻腔到氣管。臨床上常以喉環狀軟骨為界,將其分為上呼吸道與下呼吸道兩部分。
上呼吸道由鼻、鼻竇、咽喉構成,上呼吸道感染就是指這一部分發生了炎症。下呼吸道是指氣管、總支氣管、葉、段支氣管及各級分支,直到肺泡。
鼻子是人體的“氣體分析儀”,為嗅覺器官。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分,能淨化吸入的空氣並調節其溫度和濕度。當鼻腔受到有害氣體或異物刺激時,往往出現打噴嚏、流鼻涕反應,避免有害物吸入,這是一種保護性反射動作,對人體起一定的保護作用。
它是最重要的嗅覺器官,還可輔助發音。鼻竇有8個,可減輕頭部重量,產生共鳴。
鼻子由外鼻、鼻腔和鼻竇組成。
鼻的骨架由上側及外側的軟骨所組成。在鼻腔的上方、上後方和兩旁,由左右成對的4對鼻竇環繞,鼻腔和鼻竇位於顱前窩、顱中窩、口腔及眼眶之間,相互之間僅有一層薄骨板相隔,故嚴重的鼻外傷可伴發其周圍結構的外傷,鼻部疾病亦可向鄰近器官擴散。
外鼻是指突出於麵部的部分,由骨和軟骨為支架,外麵覆以皮膚構成。外鼻形如三邊錐體,突出於顏麵中央,易受外傷。上端較窄,最上部位於兩眼之間,叫鼻根。下端高突的部分叫鼻尖。中央的隆起部叫鼻梁,鼻梁兩側為鼻背。鼻尖兩側向外方膨隆的部分叫鼻翼。
鼻尖和鼻翼處的皮膚較厚,富含皮脂腺和汗腺,與深部皮下組織和軟骨膜連接緊密,容易發生癤腫,故發炎時,局部腫脹壓迫神經末梢,可引起較劇烈疼痛。
鼻腔是頂狹底寬、前後徑大於左右兩側的不規則的狹長腔隙,前起前鼻孔,後止後鼻孔通鼻咽部。鼻腔由鼻中隔分為左、右兩腔,前方經鼻孔通外界,後方經鼻後孔通咽腔。每側鼻腔可分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兩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