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觀世音願歸普陀之謎(2)(1 / 2)

五百羅漢因為所造的寶塔,未能一夜竣工,成為一大遺憾。後來查明還是觀世音菩薩暗中與他們開的玩笑,他們越想越惱,於是決定一齊到普陀山去鬧他一個天翻地覆,以解心頭之恨。他們看見齋堂供應齋飯,就把羅漢肚子一放,五百個餓虎星下凡似的、狼吞虎咽的、大吃而特吃起來,五百人吃了五千人的飯還是不肯罷休,還是在齋堂鬧著要飯吃,同時還說出好多不堪入耳的話來:“什麼四海聞名的普陀山,連我們這幾個和尚來吃飯都不夠吃,還稱什麼大菩薩道場呢?不把飯給我們吃飽,我們不走!”弄得寺院住持下不了台,羅漢心中大感痛快。第二天,這些嚐到甜頭的羅漢又來了,誰知觀世音菩薩早有準備,無論羅漢怎樣吃,飯菜源源而來,吃得羅漢們“大腹便便”再也撐不下了,可是飯桶裏的飯,仍然未曾見少。五百羅漢這時也知道鬥不過菩薩的,因此他們也就一聲不響地走了。他們走過以後菩薩吩咐把山門關起來,不許他們再來取鬧,羅漢看見菩薩把山門關起來不準他們進來,就留下狠話:“看你山門關到什麼時候,隻要你山門打開,我們就來要飯吃!”觀音菩薩因為要經常到各地普度眾生,沒有時間跟這般羅漢糾纏,於是就唱起了“空城計”,山門永遠關著,讓羅漢不知道她在不在寺廟,自然不敢來胡鬧。這就是前寺大門永久不開的由來。普濟寺把羅漢們吃不了的陳飯,留下來摻進新飯中,不論臨時添多少人,都夠吃的,從無粥少僧多之慮,如此新新相陳,一直到千百年後的現在,還是如此,所以這就是前寺摻陳飯的由來。

·千斤大鍾怎能草繩係

普濟寺山門東側的鍾樓內懸大銅鍾一口,重3500餘公斤,史載鑄於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鍾身龐大,要比唐朝張繼詩中所說的“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的那口大鍾大得多了。洪鍾所發出來的聲音,雖不能“上徹天堂,下通地府”,可是較之其他寺廟裏的鍾聲,要顯得洪亮至極。有人將其聲音與寒山寺鍾聲做一比較說:姑蘇城外寒山寺,鍾聲清悠及遠,南海普陀普濟寺,鍾聲洪亮被廣,各有千秋。大鍾龐大本身並不奇怪,但普濟寺的大鍾奇特處在於它曾經是用一根稻草繩子吊掛在鍾樓上,到底有沒有這回事呢?從現在的力學原理來看有沒有可能呢?

據民國時期一位朝拜普陀山觀音菩薩道場的僧人記載,千斤大鍾在當時確為草繩所係。在他去普陀之前,就已經聽說過這件事,但當時也就是姑且聽之,姑且信之。等到隨著眾人到了普陀山進香時,有人提議到前寺看草繩大鍾,這個提議得到大家的一致讚同。所謂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多年聽說的事情,不久就可以親眼見到,這對任何人都是一個刺激。於是這位僧人抱著狐疑不信的態度,隨著眾人同往。當時的鍾樓位於神運殿的東南角,可惜該樓樓梯隻能容許一人上下,所以在香會期間去看大鍾的人,每天前後相繼,擁擠不堪。鍾樓上麵有一位跛腳的香燈師,在招待客人,為香客燒香點燭,有時為遊人解釋大鍾奇跡的故事。高僧記載,那位香燈師父告訴諸位香客:大鍾有七千餘斤重,是清朝嘉慶十三年鑄的,這麼大的一口鍾,是用一根草繩吊掛的,至今已近三百年的曆史了。當時有一位軍官表示懷疑,並親自用手在繩索上抽下幾根草來看,果真是草繩,事實勝於雄辯,不容不信。

千斤大鍾用草繩所係,在現在看來還是頗為奇怪的,從通常角度講,草繩與千斤大鍾在力上要達到平衡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現代人更習慣用鋼筋鐵索之類的物品來承擔重量。可是在古代,某些時代鐵器製品由於統治者的禁用是非常缺少的,例如曆史記載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就曾經“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在元代的時候,蒙古貴族為了防範江南漢民族的反抗,甚至連百姓家裏做菜都不準用鐵刀,擁有寸鐵就殺無赦,這種恐怖政策當真是達到神經質的地步了。另一方麵,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漸能夠純熟地運用力學原理。例如東漢出土的青銅器“馬踏飛燕”,一匹駿馬用一隻腳踏在一隻飛燕上,而能夠保持整件製品的平衡,這沒有豐富的力學知識是根本做不到的。在武術搏擊中講究“四兩撥千斤”的技巧,實際上也是一種力學原理的巧妙運用,因此千斤大鍾用經過特殊加工的草繩係牢是完全有可能的,至於它是如何運用力學原理的,就不得而知了。

·“活大殿”到底能容多少人

普濟寺的圓通寶殿是全寺主殿,又有“活大殿”、“神運殿”、“鬆緊殿”等多種稱呼,圓通寶殿相當於一般寺院的大雄寶殿,在普濟寺為什麼改稱為圓通寶殿呢?它的那麼多別稱又是怎樣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