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寺的圓通寶殿之所以不稱為大雄寶殿是因為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一種說法是菩薩修身要求的是耳根圓通,但另外有人說觀世音菩薩的法號叫做圓通大士,所以全山的大殿差不多都是以圓通寶殿為名的。圓通寶殿之所以又稱“活大殿”、“神運殿”、“鬆緊殿”,是因為傳說這個大殿好像小說上的乾坤袋子一樣,能大能小能鬆能緊,無論你有多少人,它都能大肚包容得進去,從來也沒聽說有人滿為患、殿小僧多的情況,也就是人們所總結的“百人共入不覺寬,千人齊登不覺擠”。
“活大殿”能容多少人參拜佛寺,到現在還是一個謎。曆史記載,圓通寶殿最多的時候曾經有六千和尚在殿上念經繞佛,不見擁擠。這件事發生在什麼時代,是否可信呢?普陀山積善庵當家肇祥師父曾經講過這樣一件事情:在民國二十五年,也就是1936年,有某位香客來普陀山進香,決定供應數千位僧人的齋飯,以廣結法緣。當時全山香客與僧眾有三萬人之多,附近各府州縣的行腳僧都如流水般到普陀山過大香會期,似乎成了全國僧人的大集會。肇祥大師那時在前寺庫房任副寺,即管理錢財或者負責接待的僧人。因為打齋供眾,要有一份齋飯和一份例錢,吃過午飯要大家念佛走出齋堂,至大殿前繞佛進大殿,以示功德圓滿。當時肇祥師父站在大殿門前,負責分發例錢,因庫房零碎錢不夠用,於是改發籌子,事後再拿籌子向庫房換取鈔票,這時寺僧將大殿各處邊門關閉,派有專人,防止有人穿門而過,再來冒領雙份的。這樣進來一人發一根籌子,肇祥師父一共發出有六千多根籌子,這就意味著當時在圓通大殿中雲集了六千多位僧人。
圓通大殿到底有多大,能否容納六千多位僧人呢?史載圓通大殿有九九八十一間大,這實際上是佛門的一種計算方法,佛教中的所謂一間,實際上就是一個方丈大的小臥室。現在的圓通寶殿麵闊七間,進深六間,按現在的計算方法,也不過就是寬四十多米,長近四十米的大殿,別說這樣的大殿,就是真有八十一間大的地方,也容納不下六千人之多,何況殿中有三尊大佛,兩壁供有很大的三十二應身的觀音像,再除去香燈殿主的寮房,以及供棹樵磬蒲團等的位子,最多能容兩千人。那肇祥大師所說的六千和尚在殿上念經繞佛是否可信呢?這裏麵不排除有人冒領或者虛構誇張的成分,但我們知道,一個公共場所,最需要的就是秩序,如果秩序維護的好,它的承載能力可能達到它的設計容量的三倍左右。當然如果秩序維護的不好,再大的地方,還沒有達到它規劃容量的一半,可能就會讓人覺得擁擠不堪了。而僧人本身就講究與世無爭,能忍就忍,在這種重大的佛門盛事麵前,能夠參與本身就會覺得是一種榮幸,自然就不會計較大殿能給自己多少活動空間。整個活動組織得當,一切井然有序的話,容納數千人進行活動也是有可能的。
·寺周景觀知多少
普陀山是著名風景區和佛山,到底有幾大勝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據可查的有四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明朝戲曲家、文學家屠隆概括的普陀十景:梅灣春曉、茶山風霧、古洞潮音、龜潭寒碧、天門清梵、千步金沙、蓮洋午渡、香爐翠靄、洛迦燈火、靜室茶煙;第二種說法是在屠隆十景之說又加上“磬陀曉日”,共十一景;第三種說法為清代裘璉所編的山誌中,說普陀山有十二景:短姑勝跡、佛指名山、兩洞潮聲、千涉金沙、華頂雲濤、梅嶺仙井、朝陽湧日、磐陀夕照、法華靈洞、光熙雪霽、寶塔聞鍾、蓮池夜月;第四種說法是在十二景的基礎上增加四景:貢艘浮雲、香船蔽日、廛客環春、戒徒擁雪,成為十六景。各說各有特色,現在多以第三說為準。那麼在普濟寺周圍有哪些值得欣賞的勝景呢?
百步沙,在普濟寺多寶塔以東海濱、千步沙南,東北緊依朝陽洞,南麵連著師石岬,沙灘全長達660米,灘平沙細,沙質純淨,灘形優美,海域遼闊,排浪花連綿不絕,為海穀、衝浪、觀日出最佳處。晴朗的白天,藍天映著碧海,金沙映著白浪;夜晚,海風輕拂,空氣清新,是納涼散步的好去處。沙中間還有一小坡延伸海中,坡岡上築有一小巧玲瓏的亭子,供遊人觀日出,聆潮音,沐海風,別具一番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