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觀世音願歸普陀之謎(3)(1 / 3)

普濟寺前有一個廣約15畝的蓮池,名叫海印池,亦名放生池,建於明代。池上築橋三座,中間一座,橋麵平闊,北接著普濟寺的正門,南銜禦碑亭。橋中有一湖心亭,又稱八角亭,正對普濟寺山門。周圍綠水環抱,粉牆回繞,夏日荷花盛開,碧水連天,荷葉田田,荷花綻放,令人心醉。橋南的禦碑亭,在湖心亭前,與海印池相連。東麵一座為拱橋,稱永壽橋,長40米,寬7.5米,高6米,係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所建。橋上石欄柱頭刻有獅子40座,姿態萬千,生動逼真。夏夜入靜,荷香沁人,池中盈盈銀花伴著皎皎明月,普陀山十景之一——“蓮池夜月”就在此處。

菩薩壁、海印池南一堵3米高的由7塊大石板拚接而成的巨壁。此壁建於清雍正二年(1724年)。壁上鐫刻著“觀自在菩薩”五個大字,每字約兩米見方。據佛家說,菩薩大慈大悲,有求必應,稱為觀世音,又因菩薩智慧無比,圓通無礙,稱為觀自在。大字右側刻《華嚴經》曰:“海上有山多聖賢,眾寶所成極清淨。勇猛丈夫觀世在,為度眾生住此山。”左側刻《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普濟寺內有龍眼泉、菩提泉、菩提井,均為煮雲霧佛茶的上品泉水。過去在附近設有茶室,招待香客。這就是普陀山十景之一——“靜室茶煙”的所在地。

·相關鏈接

1.法雨禪寺,全山第二大寺,又稱後寺,位於千步沙北端的光熙峰下,原名海潮庵,後改寺。萬曆三十四年改名護國永壽鎮海禪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賜“天花法雨”額,遂稱法雨寺。寺內九龍殿是經康熙批準從南京明故宮拆遷來的,殿頂九龍藻井,精雕細刻,巧奪天工。

2.普陀山麵積不大,遊程一般以兩天為宜。第一天可遊普濟、法雨、慧濟三大禪寺及其沿線名勝。第二天遊西線的西天門、梅福庵、磐陀石、二龜石、觀音古洞,以及東南線的潮音洞、紫竹林、南天門等處。

15.廬山東林寺

廬山真是一座秀麗的名山:從雲霧繚繞的層巒疊嶂到氣勢雄偉的怪石奇岩,從奔騰直下的飛瀑到曲折婉轉的溪流,從神氣詭秘的洞穴到幽深空寂的峽穀……無一不吸引著中外遊客!如果說秀麗的自然風光,為廬山迎來了四海賓朋,那麼梵磬聲聲、煙香嫋嫋的佛寺則使廬山名揚天下。

從東晉到唐宋時期,廬山有寺院數百座,真是佛寺因廬山而得神勢,廬山借佛寺而揚美名。提起廬山寺廟必然要談到廬山腳下的廬山三大名寺之一——東林寺。

東林寺,坐落於廬山西麓,是淨土宗的發源地,為晉代東方名僧慧遠於384年創建,距今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曆史,是中國佛教的八大道場之一。寺內擁有眾多的傳奇故事,讓人回味悠長,比如:誰才是廬山寺院的鼻祖?一代宗師慧遠如何創立淨土宗?東林寺是中國“深山藏古寺”慣例的源頭,那麼東林寺遠離都城而走進深山,它是如何帶好這個頭的?

·誰是廬山寺院的鼻祖

提起廬山,人們就會想起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還有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正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很多人以為,廬山是因為有了這些著名的詩篇佳句才出名的,其實不然,廬山遠在殷商時期就在中國曆史上留下了濃墨淡彩的一筆了,廬山名稱的由來本身就有著美麗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