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觀世音願歸普陀之謎(3)(2 / 3)

相傳,廬山原名南障山,殷周之際,有一位名叫匡俗的隱士居住在山裏。當年周王剛從殷商王朝手中奪取政權,急需各類賢才來輔佐治理國家,周王曾多次盛情召征匡俗出山,可是都被這位隱士婉言謝絕了。後來,周王想效法當年周文王親自到廬山求賢,當他帶領大隊人馬到匡俗的住處時,匡俗已經羽化登仙,隻留下空廬一間。從此,人們就給這座神奇的山取了一個美麗的名字——廬山,又稱匡廬。

可見,至少在三代時期,人們就對廬山產生美好的印象了,其實廬山真正名聲大振的時代,還是在東晉時代。這個時代的廬山,不僅寺院眾多,而且是當時中國的兩大佛教中心之一。所謂“南有廬山,北有長安”,就是指當時的中國兩大佛門聖地。東林寺則是廬山所有寺院公認的鼻祖,這是為什麼呢?

從東晉到唐宋時期,廬山有數百座寺院,其中西林寺、東林寺和大林寺並稱“三大名寺”,歸宗寺、棲賢寺、開先寺和圓通寺並稱“四大叢林”。到了元代,還有人寫詩讚道:“廬山到處是浮圖,若問凡家半個無。隻有淵明曾好酒,至今有鳥號提壺。”可見到了元朝,廬山依然寺院林立。其實曆代文人騷客,多是因為廬山之美,寺院之多,慕名前往,然後留下優美的詩篇,這就更讓廬山和它的寺院聲名遠播。人們提到廬山的寺院,必然會談到廬山腳下的東林寺,在人們心目中,東林寺才能代表廬山的寺廟,東林寺才是廬山寺院的鼻祖。有人認為,雖說東林寺屬於廬山三大名寺之一,但實際上應居廬山寺院之首,更有人認為,與其說東林寺因廬山而出名,倒不如說廬山是由東林寺而名聞海內的。其中的原因,清人潘末在《遊廬山記》一語道破:除了五嶽以外,中國的名山當首推廬山了。東晉以前無人談到過廬山,自從東林寺創立蓮社淨土宗以後,高僧賢哲相繼而來,廬山也由此開始遐邇聞名了,可謂佛寺因廬山而得神勢,廬山借佛寺而揚美名。因此,廬山各處的寺院都以東林寺為鼻祖就是非常正常的了。

·慧遠大師怎樣創立東林寺

慧遠是東林寺的第一代住持,也是它的創建人,更重要的是他還是佛教淨土宗的創立人。

慧遠俗姓賈,雁門樓頂即今山西寧武附近人,334年,也就是東晉成帝鹹和九年生於一個士族家庭。慧遠幼年就非常勤奮好學,經常跟隨母親到本村樓煩寺參拜佛像。慧遠12歲跟舅舅到許昌、洛陽一帶遊學。所謂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通過刻苦學習,年紀輕輕的慧遠就已經是博覽儒家經典、通達老莊之學的大儒。354年,慧遠21歲,政治動亂的東晉社會使他產生了避世思想,久懷隱居之願。他打算遠渡江東,隱居於今江西南昌。可是,時值北方政權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激化,互相殘殺,東晉又連年北伐,中原再度陷入大混亂,南路阻塞,使慧遠不能如願南下。

東晉永和十一年即355年,精神苦悶、找不到出路的慧遠前往太行山、恒山從學於當時的名僧道安,接受道安用風行魏晉的玄學思想來解釋《般若經》中的“本無”思想,很快豁然開朗,有所領悟,感覺佛法博大精深,感歎:儒道九流,都隻不過是些糟粕。最後他皈依道安法師。慧遠幼年求學,原來就有儒道兩家思想學說的基礎,領悟力非常高,因此理解佛法大意比別人快捷。加上他始終堅持不懈,夜以繼日,刻苦學習,精心思考,24歲時,已經開始講經。有的徒眾不大明白佛經的玄旨奧文,他便引證莊子哲學中有關虛無的思想比附發揮,於是多數人很快明白了佛門要旨。他的辯才峻嚴,調峰犀利,幾次大會辯論,都取得了極大的成功。道安法師聽了讚歎說:“使佛門之道在東土流傳,發揚光大的日子不會遠了。”道安還特許他借助“俗書”即佛經以外的書講解佛經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