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寺麵對廬山香爐峰,曆代詩人多有題詠。不僅李白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與李白同時代的詩人孟浩然也欣然提筆寫下“掛席幾千裏,名山都未逢。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峰。嚐讀遠公傳,久懷塵外蹤。東林精舍近,日暮但聞鍾。”這些詩句都提到了香爐峰。東林寺的東側有一座擲筆峰,據說當年慧遠在廬山牯牛嶺西北的一座小山上編寫《涅槃經疏》,疏成之後,信手擲筆,筆落之處,便成一峰,即今日的擲筆峰。明代詩人吳國倫稱讚說:“慧遠風流天下聞,經成擲筆墜青雲。我來趺坐千鬆頂,指點得陽九派分。”
觀看東林寺寺內的布置,也極具江南水鄉的神韻。寺前有虎溪,涓涓細流,環寺而繞,寺後有聰明泉、古龍泉。在十八高賢堂前,還有蓮池,池中長滿白色的子午蓮。此花淡雅馨香,惹人喜愛。東林寺白蓮,古稱“青蓮華”,釋迦牟尼創佛之初,為迎合民眾愛蓮心理,以蓮花為喻意,吸引了廣大信徒。當年,慧遠依據佛經典所述淨土蓮池的形狀,在東林寺前開鑿東西二池,種植白蓮,藉蓮孕心以蓮結社,所以取名白蓮社。後代住持均不斷加以修葺,今日所見蓮池,占地1050平方米,池中蓮座上置滴水觀單雕像。蓮池內的白蓮盛開時,每株有近百枚花瓣,花色青白,豐滿清香。唐代詩人白居易在《東林寺白蓮》中是這樣寫的:“東林北塘水,湛湛見底清。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莖。白日發光彩,清焱散芳馨。夜深眾僧寢,獨起繞池行。欲收一顆子,寄向長安城。但恐出山後,人間種不生。”據說東晉詩人謝靈運曾經為東林寺“穿鑿流池三所”,可見當年東林寺的池塘不止一處。
由於東林寺建在青山秀水之間,所以曆代詩人、學士,諸如陶淵明、謝靈運、李白、白居易、蘇軾、黃庭堅、歐陽修、嶽飛、陸遊、徐霞客、康有為等,都相繼來過東林寺,在這裏觀覽名山勝水,拜訪古寺,尋幽探勝,並留下了許多寶貴的墨跡和詩篇,有“滿寺萬詩詠,一步一驚心”之說,堪為天下第一詩寺。
·相關鏈接
1.廬山全年雲霧日多達192天,平均隔日就有一天雲霧。而雲霧最多的月份則在3~5月,三分之二的天數在雲霧籠罩中。即使在7月,也有11天的霧日。因此就形成了廬山各種形態的雲霧景象,最為奇特的要數“瀑布雲”、“雲海”、“雲梯雲”等。
2.遊東林寺,俗客可與僧眾共進素齋。遊客步入齋堂,男先女後,男右女左,齊齊而坐,不能紊亂,也不能出聲。食前由眾僧膜拜誦經,住持立於佛祖像前,其餘僧眾左右排列,叩首,鼓樂。食時不可有聲,不可剩餘,添飯可用筷子在碗內畫圈,自有專司添飯的和尚為你添飯。膳畢,僧眾再誦經一番,退出齋堂。
16.西安大慈恩寺
大慈恩寺在唐代是長安三大譯經場之一,是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的祖庭,因此成為中外聞名的古刹、聖地。自唐迄今,經一千三百餘年而不衰,可謂曆史悠久。這是一所幸運又不幸的寺院,說它幸運,是因為它是盛唐時代的產物,是大唐蓬勃向上的象征,是在大唐和大周兩朝兩代帝王的關懷下建立起來的,唐武宗會昌滅佛時,大慈恩寺因屬於敕建寺院,而成為左街保留的兩座寺院之一;說它不幸,是因為它和別的寺院一樣,最終還是走上衰落的道路。慈恩寺因屢遭戰亂而長時期被廢棄,即使到解放後,經過修複,現在的規模也僅僅為原來的八分之一。
如許多曆史悠久的古代建築一樣,大慈恩寺內也隱藏著眾多的匪夷所思之處:
大慈恩寺出於什麼目的而建?唐高宗建慈恩寺是為表一片孝心,還是有更多的向佛之心?
形式新穎、意義不凡的大雁塔究竟有幾層?為什麼說它是中國的“比薩斜塔”?
一代高僧、文化偉人玄奘怎會成為“偷渡者”,他怎樣取到真經?他的頂骨或遺骸是否曾被遷葬?
·唐高宗為何要建慈恩寺
唐代大慈恩寺位於唐長安城朱雀街東第三街、皇城東之第一街的進昌坊,麵積約398畝。當時寺院規模宏大,重樓複殿,雲閣禪房,共有13個院落,房舍1897間,是唐長安城最宏偉、最壯麗的皇家寺院。寺院建成後,宣令度僧300,並隨後禮請剛從印度取經歸來的玄奘在此翻譯佛經、弘法育人11年,玄奘和弟子窺基創立了佛教的一大宗派法相唯識宗,因此大慈恩寺又被尊為唯識宗的祖庭。如此宏偉壯麗的大慈恩寺是為何而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