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誰修建了東林寺(1)(1 / 3)

在唐時東林寺達到極盛,唐太宗時敕賜增修,並號以“太平興龍”寺,極具盛名,被列為中國佛教八大道場之一。極盛時期有殿堂僧舍300餘間,寺僧1000多人,藏經1萬餘冊,四周皆為寺田,轄地約2平方公裏。曆史原因使此寺幾經興廢:宋紹興年間兵毀,明洪武元年複修;清順治、康熙年又毀,清末複修。揚州高僧鑒真東渡日本之前,曾來過東林寺,後偕東林寺僧智恩同渡日本,慧遠的功績和東林淨土宗的教義也隨之傳入日本,至今日本東林教仍以廬山東林寺慧遠為始祖。

東林寺的建築,縱軸線上有山門、彌勒殿、神運寶殿。神運寶殿兩側有三笑堂、十八高賢影堂。三笑堂後有藏經閣、聰明泉、白蓮池、清代文物、碑刻等物。彌勒殿有金麵金身的彌勒像和韋馱像。神運寶殿是主殿,殿堂高大,精雕細鏤,廊腰縵回,簷牙高啄,供有釋迦牟尼、文殊、普賢、阿難、迦葉等塑像。五百羅漢堂,東林寺舊稱五百羅漢閣,宋開寶九年,北宋消滅南唐,曹翰下江州,調發巨艦十餘艘,將東林寺五百鐵羅漢置其上,歸至潁川。現五百羅漢堂為後來重修,重塑的五百羅漢為泥塑,形態各異,眉目傳神。十八高賢影堂,是慧遠與共修淨土的十八位佛教徒結白蓮社誦經的地方,故亦稱“念佛堂”。堂內西壁嵌有劉程之、雷次宗、高僧慧遠、梵僧佛陀跋陀羅等“十八高賢”石刻像,雕塑精細,形象逼真,個性鮮明,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東林寺東側屹立著一棵蒼勁挺拔、形如圓蓋的鬆樹,該樹為鬆類生長速度最慢的羅漢鬆,相傳為慧遠手植,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樹齡,曾遭火焚,枯而複榮多次,又名“六朝鬆”,其得名於後人所稱道的“蓮社獨尋千載後,鬆柏猶吞六朝前”的詩句。

一般寺院的主殿稱為大雄寶殿,“大雄”是對佛祖釋迦牟尼的尊稱,但東林寺的主殿稱“神運寶殿”,這是什麼緣故?

相傳慧遠初到廬山西麓時,認為東林寺址在叢林之中各處溪流支漫,無法結廬,打算移到香穀山去結廬,夜裏夢見佛祖相告:“此處幽靜,足以棲佛。”當天夜裏,雷雨交加,山洪暴漲,溪流化為平地,平地冒出一泉眼,佳木建材從泉眼中湧出,於是在這平坦而又有木材的地方蓋起了這座神運殿。

其實這隻是人們編造的美麗傳說,來增加寺院的神秘感而已。東林寺到底是誰建造的呢?

早先,慧遠從師道安時,曾和同學慧永相約,將來同去廣東羅浮山建寺傳道。慧遠為道安所挽留,慧永就先走了。途經潯陽郡,慧永為郡人陶範所留,住在廬山北麵陶範為他建造的西林寺中。慧遠別師過江後,便擬往羅浮山。途中經過潯陽時,慧遠原想約請這位同門弟子一起去羅浮山,結果在慧永的勸說邀請下,慧遠在西林寺旁建了一座“龍泉精舍”,住入修行。眼看著慧遠的名氣越來越大,到龍泉精舍求法的人也越來越多。三年以後,有一天慧永對江州刺史桓伊說:“慧遠弘揚佛法,現在信從他的人越來越多,從四麵八方來到這裏。我住的西林寺也沒有辦法接納這麼多的人,不知您有何高見?”聽了慧永這番話,桓伊心領神會,決定要為慧遠另造一座寺院。又過了二年,一座嶄新的寺院便在西林寺東側落成了,這就是後來名揚全國的東林寺。

·東林寺“神水”之謎

世間有水能生出木材嗎?有水能映出人的聰明才智嗎?有水能聽懂人語嗎?有水能驅使老虎咆哮嗎?有!在東林寺就有一股股這樣的“神水”。

東林寺三笑堂前有一“出木池”,名字讓人覺得怪怪的,為什麼叫“出木池”呢?相傳慧遠興建神運寶殿時所缺棟梁之材,就是從這池中源源不斷地流出來的。在神運寶殿後,在一叢滿目蒼翠的修竹的掩映下,一個1米見方的泉池湧出汩汩細泉,晶瑩清澈,似一股玉漿在淌瀉,又像一串串明珠在滾動,水清甘洌,四季不涸,泉旁的石碑上鐫刻著三個剛勁的隸書大字:聰明泉,它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東晉有位荊州刺史殷仲堪,久聞慧遠的大名,在東林寺建成後不久便專程來到廬山東林寺拜訪慧遠法師。慧遠與他一起談論易道,終日不倦。殷仲堪非常敬佩慧遠的才學,連聲誇道:“遠公的學識博大精深,實在是無與倫比。”慧遠對殷仲堪的才識也暗暗心折,聽了這話,順手指著鬆林旁的一處流泉,笑著對他說:“你的辯才就像這流泉一樣,泉湧不絕。”後人就將該泉稱為“聰明泉”,這泉水映射出慧遠大師非凡的才智。唐朝詩人皮日休曾以此為題,作詩道:“一勺如瓊液,將愚擬聖賢。欲知心不變,還似飲貪泉。”

在東林寺文殊閣旁,還有一處“古龍泉”,又名“卓錫泉”。早在東林寺建立以前,古龍泉曾在慧遠龍泉精舍處。當初慧遠在龍泉精舍修行,覺得離水源太遠,非常不便,於是就用手中的卓錫杖敲敲地麵,說道:“我如果與這塊地方有緣,這塊土地就應當出現泉水。”話音剛落,就見清泉汩汩湧起。這年夏天,潯陽一帶久早無雨,慧遠在泉邊誦讀《龍王經》,祈請神龍降雨救災。不一會兒,一條神龍從泉中躍出,頃刻間大雨滂沱,令大旱之年成為豐收之年,這便是“古龍泉”的由來。後其弟子慧安為計時立芙蓉十二葉於泉水中,芙蓉隨波轉動,一晝夜恰好轉動一周,以此分定一天十二時辰,稱之為“蓮花漏”,可惜這一發明後來失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