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何為塔爾寺“三絕”(2 / 2)

當然,這裏的油是酥油,它是深受藏民們喜愛的奶油類食物,這種用牛奶經過反複攪拌後提煉出的黃白色油脂呈凝固狀,柔軟細膩,可塑性極強。因此,藏民們才會想到用它來雕花。隻是,用酥油來雕花源自何時何處呢?

傳說認為,文成公主進藏時,帶去一尊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吐蕃人民用酥油做成花供獻於佛前,以示崇敬之心,以後各藏傳佛教寺院相繼使用,將其視為禮佛珍品,獻酥油花遂成為正月祈願大法會的重要內容。

那麼,酥油花是什麼時候被帶到青海塔爾寺的呢?1409年,宗喀巴大師首次在拉薩大昭寺發起祈願大法會時,組織製作了大型立體人物群像的酥油花供奉於佛前。此後,酥油花傳入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塔爾寺,在此相沿成習。每到正月十五,塔爾寺便迎來了一年一度的元宵酥油花燈節,人們做花、賞花,祈求吉祥平安,幾百年來從未中止。

酥油花製作周期長,工序複雜,從準備工作到正月十五正式展出時往往要曆時三個月之久。由於酥油花的融點很低,15度就會變形,25度左右就會融化,為了防止體溫對酥油花的影響,塔爾寺的僧人們在捏製之前都要把手浸泡在刺骨的雪水中,為防止手溫回暖,必須不時地浸冰水、抓冰塊,讓手指保持冰涼。如果沒有對佛的虔誠之心和對宗教藝術的獻身精神,是很難做到的。

酥油花雖名曰“花”,但題材多樣,內容豐富,主要以神佛祖師、文臣武將、飛禽走獸、花鳥蟲魚、山林樹木、花卉盆景、樓台亭閣等組成各種故事情節,形成完整的立體畫麵。因此,它才得以和堆繡、壁畫形成塔爾寺“三絕”,並引起了越來越多的中外藝術愛好者的關注。

參考書目

《漫談寺院文化——遊覽寺廟指南》 傅潤三 著 宗教文化出版社

《佛教與北京寺廟文化》 佟洵 主編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中國著名佛教寺廟》 羅哲文 劉文淵 劉春英 主編 中國城市出版社

《西藏寺廟》 陳履生 編著 人民美術出版社

《北京的佛教寺廟》 田奇 著 書目文獻出版社

《中國的寺廟》 田尚 著 中國青年出版社

《中國寺廟的園林環境》 趙光 著 北京旅遊出版社

《五台山寺廟大觀》 楊玉潭 周新玉 等 編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

《逛廟指南》 戴宏光 著 今日中國出版社

《中國殿觀祠廟》 陳澤泓 陳若子 著 廣東人民出版社

《法門寺佛教文化奇跡——舍利·寶塔·地宮》 裴建平 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

《中國寺觀》 沈冬 傅謹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法門寺誌》 李發良 著 陝西人民出版社

《十大名寺》 陳鳴 主編 上海古籍出版社

《相國寺考》 熊伯履 著 中州古籍出版社

《白馬寺》 米士誡 陳長安 編著 中州書畫社

《西藏宗教》 尕藏加 著 五洲傳播出版社

《佛界——神秘的西藏寺院》 楊輝麟 著 西藏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