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何為塔爾寺“三絕”(1 / 2)

塔爾寺 “三絕”指的是堆繡、壁畫和酥油花,為何說它們是塔爾寺的“三絕”呢?它們又分別“絕”在哪裏呢?

所謂的堆繡,就是用各種顏色的棉布或綢緞,裁剪成各種圖案,堆貼成一個完整的畫麵,然後用彩線繡織而成的藝術品。堆繡按照其手工做法不同分為“平剪堆繡”和“立體堆繡”兩種,前者是將各色布料堆貼在事先設計好的圖案上,用彩線或金銀線鑲邊而成,後者則是用各色綢鍛並剪成佛像、景物、花卉等多種形狀,然後充塞羊毛或棉花使其中間凸起,再用絲線繡織,整體圖案極富有立體感,人物形象逼真,故人們又將這種做法稱之為“立體刺繡”。堆繡的成品,色調和諧,手法細膩,工藝精湛,堪稱藝術珍品。因此,其堪稱塔爾寺的一絕。

塔爾寺堆繡的題材和內容大都以宗教文化為主,在塔爾寺的堆繡中,代表作品有《十六尊者顯神通》、《十六尊者像》、《十八羅漢》、《蟠桃會》和漢文“壽”字形堆繡等,其中,大經堂中懸掛的《十六尊者顯神通》和《八仙過海》是兩幅大型絕妙的堆繡佳作。堆繡中人物形象或降龍、或伏虎、或降魔、或返老還童,其造型皆達到了靜中有動、生動傳神、惟妙惟肖的境界。

塔爾寺的壁畫遍布於內殿高大的牆壁上,重彩工筆,描繪精致,富有裝飾效果和濃厚的印、藏風格。這些繪畫每隔一定時間就加以刷新,所以,人們看到它們始終是色彩鮮豔、清晰醒目的。

那麼,塔爾寺的壁畫都有哪些基本色彩呢?寺僧們又是如何通過搭配這些基本色彩來描繪出絢麗多彩的壁畫的呢?

塔爾寺壁畫的基本色是紅、黃、藍三種,兼用綠、白兩色。多采用對比的手法,冷、暖色交替使用,層次分明。用冷、暖色表現人物的性格,是該寺壁畫特點之一。和善安祥的用暖色調;凶狠猙獰的用冷色調,這就強烈地突出了主題,獲得了一種明豔醒目、富麗堂皇的效果,給人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那麼,塔爾寺的壁畫內容跟堆繡一樣嗎?

由於塔爾寺是一座佛教古刹,因此,其壁畫與堆繡一樣,都以宗教文化為主,反映著善惡宿命論的觀點。很多壁畫是佛教經典的插圖,從人物的表情裏,也可以看出其善惡、凶暴、歡樂、憂愁、憤怒、優美和醜惡的特點。再加上那些山水、花草、鳥獸等多種形式的壁畫和雕刻,烘托出一幅幅奇妙的“仙境”。比如該寺講經院裏的九幅布幔畫便給所有來到這裏的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講經院正中的牆上掛著九幅畫,中間一幅是身著大紅鑲金袈裟、頭戴桃形尖頂黃帽端坐“寶位”的“寶貝法王”(民間對宗喀巴的尊稱),麵向大金瓦殿,目光炯炯有神,顯得十分威嚴。那左右八幅繪的是密宗佛像,采用的是意象創作手法,畫麵上的人有的三頭六臂,有的多頭多臂,意為神通廣大、法力無邊、有回天之力的神功。外圍還有許多身披袈裟虔誠誦經的佛像,他們個個穩坐蓮花台,手撚佛珠,身邊祥雲繚繞,呈現出一派神話景象。

塔爾寺壁畫還有一個頗為神奇的特點,那就是其畫法的巧妙,塔爾寺壁畫的筆鋒細得像針尖,在大拇指大小的一點布上,就能繪一個完整的佛像。即便是雕刻在琉璃磚牆上的一束束花草,工藝也非常精細。就算是抹去了顏色,那花瓣、花蕊、花莖和葉片,依然清晰可辨。

如果說製作堆繡和壁畫,人們或許會習以為常,但是如果用油來做“花”,估計就會讓人感到有些異想天開了!然而,青海塔爾寺的僧人們卻能夠把這種一般人都認為是異想天開的事情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