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放南京(1)
中央軍委決定以百萬大軍發起渡江戰役,奪取**黨的政治經濟中心。
1949年2~3月,**中央軍委依據向長江以南進軍的既定方針,命令人民解放軍第二、第三野戰軍和中原、華東軍區部隊共約100萬人,統歸由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和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副司令員粟裕、副政治委員譚震林組成的總前委(鄧**為書記)指揮。
準備在5月汛期到來之前,由安慶、蕪湖、南京、江陰之線發起渡江作戰,殲滅湯恩伯集團,奪取**黨政府的政治經濟中心南京、上海以及江蘇、安徽、浙江省廣大地區,並隨時準備對付帝國主義可能的武裝幹涉。
同時決定,第四野戰軍以第12兵團部率第40、第43軍約12萬人組成先遣兵團,由平(今北京)津地區南下,歸第二野戰軍指揮,攻取信陽,威脅武漢,會同中原軍區部隊牽製白崇禧集團,策應第二、第三野戰軍渡江作戰1949年4月20日,**黨政府拒絕在國共雙方代表團擬定的《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上簽字,國共和平談判破裂。
主席主席、朱德總司令隨即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從4月20日午夜起,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開始了渡江作戰。
渡江作戰多麵開花在江蘇境內,擔負渡江作戰任務的是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8、第10兵團組成的東集團35萬大軍。
4月20日下午4時,第8兵團第35軍首先發起了奪取浦鎮、浦口和江浦的三浦戰役。
三浦地區是南京的北大門,這裏崗巒起伏,市鎮稠密。**黨軍為保衛江防和京畿,在此部署了第28軍和第99軍共四個師的兵力。解放軍第35軍根據上級部署,確定了“慢打漸進,伺機而動”的作戰方針,計劃先打江浦縣城,後打浦鎮、浦口,以達到牽製敵軍兵力,配合友鄰部隊渡江作戰的目的。
江浦縣城牆有二三米厚、六七米高,城牆後邊是大山包,炮火轟不倒,炸藥炸不開。擔負主攻任務的解放軍第103師307團連續兩次架梯爬樓都沒得手。
隨後,全師加強了炮火支援,同時組成突擊隊進行第三次攻擊,終於攻占城頭,大軍突進城內,全殲守敵。此時,解放軍中集團已從蕪湖以西突破敵人長江防線。4月22日夜,三浦地區全部解放。
擔負渡江攻占鎮江的是解放軍第8兵團第26軍和34軍。4月中旬,第26軍為攻占長江的新老洲和世業洲等前沿陣地,與敵軍進行了激烈的爭奪戰。
敵軍多次出動軍艦和飛機向幾度失守的島上狂轟濫炸,再出動部隊重占島嶼。直到20日淩晨,第26軍才全殲島上守敵,解放了江中島嶼。
當晚,第34軍、第26軍及警備6旅、7旅迅速攻占敵軍設在儀征至揚州一線的沿江橋頭陣地。4月21日上午,第34軍和第26軍分別從揚州以西和以東的江麵渡江南下。
敵軍出動飛機向渡江船隻掃射轟炸,渡江部隊船自為戰,組織機槍對空射擊,迫使敵機不敢低飛。各渡船軍民齊心協力,邊打邊行,相繼闖過江心,衝向南岸,守敵倉皇潰逃。
第34軍和第26軍直插京滬鐵路,向南京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