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小時後,即午夜3點,時功玖、孫武、鄧玉麟等人趕到執法處營救張振武。陸建章已經入睡,被叫起。孫武等人質問陸建章張振武因何罪被抓。鄧玉麟還表示要保釋張、方二人,一切可循法律途徑解決。陸建章打斷眾人說:“各位不必白忙了,張、方兩君已經伏刑了。”並出示了袁世凱的處決令,說明一切都是按照軍法程序進行的,自己隻是奉命行事。噩耗傳來,孫武、鄧玉麟、時功玖淚流滿麵,既悲且怒,憤然衝出執法處。
時功玖恨恨地說:“這是冤獄,我們要替振武報仇,要報仇!”
8月16日天放亮,袁世凱以執法處的名義在湖北將校下榻的金台旅館門口和執法處張貼布告,公布處決張振武一事。布告全文抄錄了黎元洪的來電,說明依照副總統來電將張振武罪誅。黎元洪原以為發給袁世凱的是一封“密電”,袁世凱不會公開。不想,袁世凱現在將黎元洪徹底出賣了,末了還讚賞張振武首義有功,對張振武的死表示惋惜,下令以上將之禮追賜。此布告充分說明了袁世凱處理張振武案善後的態度:將髒水潑到黎元洪身上。在殺張之後,袁世凱指使陸軍部複電黎元洪,讓黎元洪承擔罪責、自請處分,電文如下:“奉大總統令:真電悉。張振武起義有功,固當曲予優容,寬其小眚,乃複盅惑軍士,勾結土匪,破壞共和,昌言不軌,實屬擾亂大局,為民國之公敵。躊躇再四,未便加以寬典,留此元憝,貽害地方,已飭步軍統領、軍政執法處將張振武並同惡共濟之方維查拿,即按軍法懲辦。此外隨行諸人,已飭酌給川資,俾歸鄉裏,以免株連。副總統為保全治安起見,自有萬不得已之苦衷,杜漸防微,為民除害,足以昭示天下,所請處分,應勿庸議。”電文撇清了袁世凱和殺張事件的關係,對黎元洪又打(所請處分,應勿庸議)又拉(自有萬不得已之苦衷)。大總統袁世凱明確要求黎元洪自請處分,黎元洪頓時完完全全暴露在了被譴責的前沿。
袁世凱陣營要以這枚炸彈轟開湖廣的大門,扳倒黎元洪。正如15日夜陳宧和袁世凱談起的殺張害黎的目的:“此一舉可張大總統之聲威,隳副總統之名望,人必謂張、方被戮,黎元洪殺之,非大總統殺之也。藉此可易湖北都督。武昌方麵,革命文武人物,推戴副總統者,群相解體矣。”39
三
黎元洪原本懷著喜悅和期待的心情,現在一下子跌落到了穀底,終於領教了袁世凱的政治手腕。
對袁世凱恨歸恨,黎元洪難以麵對殺張案招致的輿論譴責和內部壓力,在善後問題上還必須仰仗袁世凱的幫助。袁世凱把他推上了風口浪尖,他就必須沿著袁世凱設計的路走下去。所以,他接到陸軍部要求自清處分的電報後即表示:“自請大總統量予處分者,實因上負大總統,下負國民,既不能燭照於機先,惟冀補直於事後。從優撫恤,伸生者得所,死者瞑目,……臨電攬涕,咽不成聲。”黎元洪表示隻承擔部分責任,主要是沒把張振武的事情處理好,“辜負”了大總統和國民。在8月16、17、19日黎元洪連續發電,辯解殺張原因。他重申了張振武結黨營私、顛覆共和的罪行;因為張振武在武漢密謀起事,這才將他“騙”到北京下手。但這些辯解還是難以平息眾怒,黎元洪又不得不在25日以全體鄂軍的名義發出通電,列舉了張振武的15條罪狀,考慮到張振武暗握重兵,迫於“軍務長之凶焰,將校團之淫威”不敢將張殺於湖北而謀於京師。
然而,大多數人還是認定張振武是被黎元洪冤殺的。黎元洪一年來營造的締造民主共和的領袖形象開始土崩瓦解,有關他攬權專斷的負麵消息開始泛濫。黎元洪對待首義元勳的做法大大傷了起義官兵的心,湖北政權內部開始解體,不再擁護副總統。孫武和蔣翊武跑去見袁世凱,要求頒給他們“免死券”,同時請辭總統府顧問職務,造成不良影響。40黎元洪對湖北的控製開始鬆動。之前對黎元洪評價不低的孫中山致電黎元洪稱:“振武之誅,係由鉤電。悲痛之下,肉顫心摧。”22日,同盟會宣布革去黎元洪同盟會協理職務,並開除黨籍。新成立的以黎元洪為黨魁的共和黨,內部也掀起了反黎浪潮。
也有部分輿論認識到張振武案的發生,是民主共和觀念和法製意識沒有深入人心的結果。如《民立報》認為:“共和國家全賴法治,惟法律乃能生殺人,命令不能生殺人。惟司法官乃能執法律以生殺人,大總統不能出命令以生殺人。今以民國首功之人,大總統、副總統乃口銜刑憲,意為生殺。”民國建立了,但法製難覓,人治猶存。《亞細亞日報》還將民國法律與清朝法律相比,抨擊袁世凱與黎元洪。“當前清專製之時,汪兆銘(汪精衛)謀刺攝政王,事發之後,搜得鐵甕累累,證據如山,審判之結果,猶僅予以監禁。萍鄉之役,胡瑛、朱子龍、劉家運響應於武昌,事發被係,亦僅予以監禁十年。”前清對待革命黨人還知道忌諱法律,所作的判決並不重,相反,民國人物卻視法律為無物,可見民主和法製的道路還很漫長。
在名譽受損、眾叛親離的情況下,黎元洪反而更加需要袁世凱的支持了。
張振武案發後的第三天,參議院開會,多數認為黎元洪以非罪要求殺人,違背約法。二十多名參議員向政府提出質問案《質問政府槍殺武昌起義首領張振武案》,要求總統袁世凱和副總統黎元洪給予答複。“共和國家全賴法治,惟法律乃能生殺人,命令不能生殺人。惟司法官乃能執法律以生殺人,大總統不能出命令以生殺人。”在參議院的壓力下,袁世凱複文說:“查此案情節重大,目前實有不能和盤托現之處,惟既經貴院質問,為解釋群疑起見,業已電達黎副總統,候得黎副總統複電,再行複答。”袁世凱又把黎元洪推到了前麵。
黎元洪難以麵對參議院的質詢,還不願意離開湖北到北京來,就委托陸軍總長段祺瑞代替自己參加參議院進行答複。這明顯是在請袁世凱幫忙遮掩。袁世凱於是授意段祺瑞在8月23日參加參議院的答辯。在答辯中,段祺瑞重申殺張是按黎副總統來電處理,堅持認為張振武是軍人,應當以軍法處置,不能按照一般國法走法律程序。段祺瑞企圖以此為黎元洪和袁世凱開脫,卻遭到了參議員們的反對。最後,段祺瑞固執表示,如果參議院不滿意答辯,等黎副總統有詳電來再詳細報告。此後又有參議院谘請政府查辦參謀總長黎元洪。黎元洪領教了議會政體的力量,疲於應付,也領了袁世凱陣營幫忙遮擋的情。
8月27日,張振武遺體由火車運抵漢口車站,2000多人恭迎靈柩渡江。28日,黎元洪前來誌祭,親寫挽聯:“為國家締造艱難,功首罪魁,後世自有定論;幸天地鑒臨上下,私情公誼,此心不負故人。”在靈堂上,黎元洪失聲痛哭,不知道哭的是張振武,還是自己吃的啞巴虧,又或是對都督府政治控製力大幅下跌感到悲傷。
被迫離鄂:黎元洪搬進了瀛台
一
黎元洪中了袁世凱的套,袁世凱不費吹灰之力就讓黎元洪得罪了湖北首義官兵和革命黨人,坐收漁利。而黎元洪在湖北的處境可就慘了。
革命黨人將黎元洪視作陌路人,湖北軍界也因為張振武案和黎元洪這個都督離心離德。倒黎聲音不時出現在湖北部隊中,宋教仁案發生後,湖北局勢更加動蕩。黎元洪的對策是:解散軍隊。他解散了大批傾向革命或者反對自己的軍隊,結果軍事實力大為削弱。這是他犯的第二個錯誤。軍隊是亂世中最寶貴也是最後的政治資源。黎元洪自裁軍隊,靠什麼控製湖北地方呢?開始是靠辛亥革命時期各地留鄂的援軍,可惜這些客軍兵力薄弱,且不和黎元洪同心。所以,黎元洪隻好又把求援的目光投向了北京的袁世凱。如果一個實權人物連維護統治都要仰仗他人,他的命運也就可想而知了。
黎元洪心中也顧忌北洋軍染指湖北,起初隻請求袁世凱派北洋軍第八師師長李純率步兵一團到武漢,“以資震懾”。袁世凱很願意“幫助”湖北穩定局勢,李純率領精銳北洋軍一部很快就深入湖北。這是1913年4、5月間的事情。北洋軍控製了北方各省,相對於一盤散沙的南方革命軍擁有優勢,但南北雙方基本維持南北對峙的狀態,中間夾雜著黎元洪、閻錫山等旁觀者。這次,黎元洪引狼入室,讓北洋軍深深地楔入南方,進一步擴大了北洋軍的軍事優勢,等於是推了北洋軍一把,使北洋軍的勢力全國化了,可謂是北洋軍的恩人。李純的一個團控製了湖北鐵路沿線後,黎元洪覺得還是不能控製整個局麵,就下令李純“鄂省下遊不靖,地麵空虛,請將貴師全數開往蘄春、武穴、田家鎮、興國一帶分段駐紮,以資鎮懾”,李純很配合地率領整個第六師進入湖北。5月底,北洋第二師由師長王占元率領,進駐湖北孝感,和第六師相呼應。請神容易送神難。小小的湖北地麵聚集了北洋精銳兩個師,反黎力量雖然很快被壓製住了,但全靠兩個北洋師支撐局勢的黎元洪,對袁世凱再也強硬不起來了。袁世凱之後鎮壓“二次革命”,黎元洪被迫和袁世凱共進退,出任了征討江西李烈鈞的名義統帥,一度兼任江西都督。二次革命期間,北洋軍繞道湖北,源源不斷順江東下,鎮壓了江西獨立,脅迫安徽獨立。
這下,黎元洪算是把革命勢力徹底得罪了。
黎元洪無奈極了,他身陷北洋軍包圍中,沒有軍隊與之抗衡,隻能跟著袁世凱走下去。當袁世凱覬覦正式大總統職位時,中間力量有意推舉黎元洪出來和袁世凱競爭。岑春煊、李經羲、章太炎、章士釗等人多次勸黎元洪參選。章太炎甚至斷言如果黎元洪不出任總統,必然造成南北分裂,隻怕國家戰亂不已。黎元洪明確拒絕了他人的好意。心底裏,他是忌憚北洋係統的勢力,認為袁世凱能夠保持國家的穩定;而宋教仁之死也讓黎元洪害怕身邊的北洋軍人對自己下手,所以不聽任何勸說,還把來客的說辭如實報告給袁世凱。當然,他接見客人時也示意“隔牆有耳”,一來說明自己身處北洋係統的環視之下,二來也促客人離開湖北——畢竟,黎元洪這個湖北都督已經控製不了湖北了。
黎元洪是個忠厚穩重之人,一旦從權力美夢中清醒以後,很快就調整了心態,淡定下來。中國人的“忍”在他身上表現得清清楚楚。湖南都督譚延闓和黎元洪一樣都是前清官僚出身的都督,不同的是他和江西、安徽、廣東三個國民黨都督關係密切。二次革命期間,三個都督都宣布本省獨立反袁了,紛紛要求他宣布獨立,共同反袁。譚延闓不認同也無力獨立反袁,可又難以應付革命同誌,就偷偷派出親信和黎元洪暗通款曲:“已準備藥水,如湘稱獨立,即服毒自盡,以謝天下。”黎元洪的回答鮮明地表現了他的人生態度:“徒死無益,不如暫為一時權宜之計,陽為附和,徐圖敉平。”譚延闓依計而行。黎元洪之後在民國政壇上坎坷起伏,全靠他心理淡定,善於忍耐。
袁世凱謀得了正式大總統,黎元洪當選為副總統。袁世凱多次敦促黎元洪進京,黎元洪軟磨硬泡,就是不願意離開湖北。在武漢,他好歹還是個空頭都督,而去了北京就隻能做仰人鼻息的寓公了。1913年12月8日,袁世凱派大將段祺瑞趕到武漢敦請,黎元洪不得不答應進京。他希望進京僅僅是宣誓就職,很快返回湖北,還帶了一個營的衛隊保證安全。段祺瑞未置可否,陪著黎元洪臨上火車前,突然借口有事沒有同行。黎元洪的火車還在路上慢慢行駛,袁世凱突然任命段祺瑞代理湖北都督。這下,黎元洪隻能前行,回不了湖北了。袁世凱終於扳倒了黎元洪這個實權副總統了。黎元洪到京,袁世凱大吹大擂大加歡迎,優禮有加,黎元洪心情慘淡。他攜帶入京的衛隊被袁世凱遣散。熱鬧的歡迎過後,袁世凱安排黎元洪入住中南海瀛台——戊戌變法後,光緒就被慈禧幽居於此。環顧嚴冬中蕭瑟的中南海湖麵,黎元洪不知道漫長而寒冷的冬季還會持續多久,或者說,黎元洪能否走過冬季?
二
黎元洪對民主共和的理解不深,還做過割據爭雄的迷夢,但他深信一點:中國百姓已經拋棄了帝製,複辟帝製在中國行不通。
黎元洪還是湖北都督的時候,袁世凱複辟帝製的風聲就已經開始流傳了。黎元洪就對媒體說:“目前國情,以統一及安定民生為主。若全國統一,國會告成,項城如有野心,變更國體,即為違反約法,為國民公敵,不啻自掘墳墓。我當追隨國人之後,誓死反對。即便我毀家滅身,繼起者也必大有人在,中華民國斷不至於滅亡。”確如此言,黎元洪一生都堅持共和體製。來到北京後,黎元洪對袁世凱複辟帝製是反感的,進行了堅決的抵製。
袁世凱把黎元洪送入了瀛台,還是忌憚黎元洪的政治號召力。在正式總統的選舉中,黎元洪在明確拒絕參選的情況下依然獲得了第二多票數,致使名列第一的袁世凱不得不經過三輪角逐才最終打敗黎元洪當選總統。而在副總統選舉中,黎元洪以絕對多數票一次性當選。失去了實權的黎元洪仍然處於政治人物的第一集團中。對於副總統兼首義領袖,袁世凱極盡籠絡,饋贈不斷,還和黎元洪結成兒女親家,為第九子迎娶了黎元洪的女兒。複辟過程中,袁世凱很重視黎元洪的意見,親自來瀛台探訪。黎元洪毫不客氣地回答:“辛亥革命為推翻帝製、建立共和,死者何止萬千,如今大總統回頭再做皇帝,如何對得起這些先烈?”袁世凱老大不高興,卻也奈何不得黎元洪。
黎元洪做副總統時在行政上沒有絲毫建樹。他明哲保身,閉口不談政事,每日誦讀佛經,更像是菩薩。他對袁世凱的贈饋不謝亦不拒,有客人來訪則頹然處之。複辟過程中,袁世凱成立了禦用的參政院,並仿照西方共和製度提名副總統黎元洪兼任參政院院長。黎元洪起初在參政會上還抵製過複辟,看清參政會的本質後毅然辭職,並不再到會。袁世凱對他的看管放鬆後,黎元洪舉家遷入東廠胡同私宅。有一次,同樣賦閑的孫武來訪,眼看共和不保,二人竟抱頭痛哭。
袁世凱最終還是逆潮流稱帝,建立了“中華帝國”。袁皇帝冊封黎元洪為武義親王。黎元洪拒不受封,傳為佳話。他還趕走了袁世凱派來量做親王製服的裁縫,對前來道賀的國務卿陸征祥等人明確表示不願受爵。民國副總統對中華帝國的態度至關重要,袁世凱派遣說客對黎元洪進行輪番轟炸。九門提督江朝宗到東廠胡同宣封時,黎元洪避而不見,江朝宗就長跪高呼:“請王爺受封!”黎元洪勃然大怒,衝出來指著江朝宗的臉罵道:“江朝宗,你怎麼這麼不要臉,快快給我滾出去。”江朝宗仍雙手捧詔,跪地大呼“請王爺受封”。黎元洪就命令家人把江朝宗架了出去。此後內史監阮忠樞、公府顧問舒清阿等人前來道賀。阮忠樞口稱“王爺”,說袁世凱打算封黎為副元帥和輔國大將軍等等,黎元洪說:“你們不要罵我!”後來梁士詒來道賀,黎元洪指著廳中一根石柱說道:“你們如再逼我,我就撞死給你們看!”在已經複辟的北京城內,黎元洪能夠拒絕王位,以民國副總統自居,殊難可貴。蔡鍔密謀出京時,曾密訪黎元洪。這更能看出黎元洪的政治立場。
後來,袁世凱在各方麵壓力下宣布取消帝製,仍想退回去當他的大總統。此舉遭到了全國反對。袁世凱已經失去了做總統的資格,那麼原來的副總統黎元洪依法應該繼任總統。護國軍就明確表示擁戴黎元洪為大總統。於是,袁世凱更加忌憚黎元洪,派江朝宗嚴密監視他的行動;北洋內部的馮國璋等人覬覦總統寶座,也暗中阻撓黎元洪出任總統。黎元洪無兵無援,最終能在袁世凱死後成為中華民國第三位總統,除了副總統身份外,還有其他原因。他既是民國肇建的領袖,又在袁世凱複辟期間堅決抵製帝製,而他沒有地盤沒有軍隊,一身清爽,反而被許多人看做是民主體製下理想的領導人選,成為各派能夠接受的新總統。袁世凱逝世前,依據自己炮製的大總統選舉法提名了三個接班人,依次為: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他將徐世昌、段祺瑞叫到床前托付道,按照《約法》黎元洪應該繼任總統,希望你們好好輔佐他;黎元洪這個人資質平常,但隻要輔助得當,國事尚有可為。徐世昌沒有異議。袁世凱死後,操縱北洋中樞的是段祺瑞。段祺瑞器量不寬,加上對總統寶座也有“想法”,所以老大不願意,向黎元洪道賀時除了三鞠躬外不發一言。但他對約法還有所顧忌,自己當總統也比較困難,再加上老上級袁世凱的臨終托付,段祺瑞最終放棄競爭總統寶座。前線將領張敬堯等人致電段祺瑞表示願擁戴他為總統,段祺瑞斷然拒絕。徐世昌和段祺瑞都支持黎元洪,後者出任總統一事終成定局。
袁世凱死後第二天(1916年6月7日),黎元洪在東廠胡同住宅宣誓就任中華民國總統。
府院之爭:引狼入室成複辟
一
黎元洪上任之初就和總理段祺瑞在國務院秘書長人選上發生了尖銳矛盾。
黎元洪這個總統沒有軍隊沒有班底,北京政局實權操縱在段祺瑞的手中。段祺瑞也頗以“再造共和”的功臣自居——按照段祺瑞的說法,他通電逼宣統退位是“一造共和”,抵製袁世凱稱帝是“再造共和”,如今大局已定,該是好好享受的時候了。段祺瑞癡迷下圍棋,整天待在家裏找人下棋。他下了半輩子圍棋,其實還是個臭棋簍子,既想贏又怕別人故意放水;陪他下棋的人既要讓段祺瑞贏,又不能讓他看出是故意為之。所以在段家,手談對下棋雙方來說都是很艱難很痛苦的事情。段祺瑞有個追隨左右多年、文武雙全的將領,叫做徐樹錚。徐樹錚很難得,在曆次政治風潮中都緊跟段祺瑞,出謀劃策,不辭辛勞,現在理所當然被段祺瑞提名為國務院秘書長。段祺瑞隻出思路不幹事,實際上把內閣的政務托付給了徐樹錚。
但是,徐樹錚這個人有個大毛病:專橫跋扈,對同僚頤指氣使,就是對黎元洪這個大總統也盛氣淩人,如有忤逆他的意思就聲色俱厲乃至語帶威脅。所以黎元洪堅決反對任用徐樹錚,揚言:“我總統可以不做,徐樹錚絕對不能與他共事”,“不但不能共事,且怕見他。我見了他,真芒刺在背。”段祺瑞很信任徐樹錚,堅持提名他,還請北洋元老徐世昌出麵勸說黎元洪同意。黎元洪告訴徐世昌:“請你告訴總理,一萬件事我都依從他,隻有這一件辦不到。”徐世昌則勸道:“我以為一萬件事都可以不依從他,隻有這一件必須辦到。”話都說到這裏了,黎元洪無語,被迫同意任用徐樹錚為國務院秘書長。
徐樹錚就任後,果然行事專斷,把持政權。因為先前的過節,他對黎元洪更沒有好臉色了,又欺負黎元洪無兵無將,事事不請示報告,每天隻是抱著大堆文件催促黎元洪蓋印。外界譏諷黎元洪是“蓋印總統”。黎元洪每天和這樣的人一起工作,厭惡至極。一天,黎元洪看到徐樹錚拿來的一份文件更換了山西省的三個廳長,就問他什麼原因。之前,山西都督閻錫山已經來文陳述了理由,而且地方廳長的任免是經過內閣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