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大米在混蒸混燒過程中,可將飯的香氣成分帶入酒中,使酒質爽淨。在製酒過程中,將以上7種原料按一定比例搭配在一起,使原料中的氮碳比保持在1∶5左右。國花酒正是吸取了這7種原料的特點,利用糧食間營養互補、作用互補的優勢,使酒體代謝更多複雜的香氣成分。例如,高粱的無機元素及維生素含量豐富,在碳氮源滿足的前提下,更為微生物良好生長與繁殖奠定了物質基礎,同時高粱含有的單寧及花青素,經蒸煮發酵後其衍生物為香蘭酸等酚元化合物賦予酒體特殊的芳香。小麥中的少量蔗糖、葡萄糖、果糖及麥麩中高含量的氨態氮是美拉德反應的物質基礎,有助於芳香雜環類化合物及含氮化合物的生成。玉米營養豐富,含有較多的植酸可發酵為環己醇和磷酸,前者使酒呈甜味,後者可促進酒中甘油的生成,賦予白酒醇甜的風味,大米混蒸混燒過程中將飯的香氣帶入酒中,糯米使酒體綿甜、圓潤等,這些多糧原料為“國花”形成幽雅、舒適的複合香氣提供了很好的物質基礎。

高氮配料已為全國芝麻香型白酒行業廣泛應用。其中的蛋白質經蛋白酶水解,可形成氨基酸,為美拉德反應的進行提供了物質基礎。芝麻香型白酒香味成分的生成與美拉德反應之間存在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其反應產物中的含氮化合物,尤其是吡嗪類化合物是炒芝麻的主要香味成分。這對總體上具有幽雅風格的芝麻香型白酒的呈香呈味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不同的原料由不同的分子構成,決定了其代謝產物的不同,這些原料的複合性形成了微量成分的多樣性,增加了芝麻香酒的馥韻感。

3.2清蒸與混蒸操作

馥韻芝麻香型白酒生產工藝特點為:清蒸續渣與混蒸混燒相結合,泥底磚窖,多微共酵,大麩結合,三高一長(高氮配料、高溫堆積、高溫發酵、長期貯存),精心勾調。

清蒸是驅除糧食中的邪雜味,續渣是繼承傳統工藝,有利於酒醅的發酵和香味成分的積累。近年來,我們借鑒清香型白酒的清蒸清燒工藝(在濃香型酒生產中也做過實驗),清蒸續渣,增加了產品的淨爽感,突出了產品的綿雅風格。混蒸混燒工藝,則增加酒的糧食香氣和馥韻度。

3.3發酵容器、泥底磚窖、窖泥配方獨特

磚窖有利於幽雅細膩的芝麻香型白酒風格的形成,而泥底又可以增加濃香型白酒成分,因為芝麻香型白酒在一定程度上兼具了濃香型白酒的特點,適當的己酸乙酯含量對芝麻香的放香具有較好的烘托效果,同時對酒體的細膩感和適口性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泥底磚窖的應用,與醬香型白酒的條石窖(窖底為泥)具有相似性,既有別於濃香型白酒的泥窖發酵,又有別於清香型白酒的地缸發酵,而我們的獨到之處就是窖底泥是人工培養的生物活性窖泥,棲息了數量更多的己酸菌、甲烷菌等窖泥微生物,使芝麻香型白酒己酸乙酯的含量高於醬香型白酒。生物活性有機窖泥選料合理,窖泥使用持久。

在窖泥配料中,我們選用在麒麟鎮挖取黃土,這裏土質疏鬆,有益菌數量多,利於窖泥培養,此外,還要配加活性泥、酯化泥等,這不但增加了大量的植物性和動物性腐殖質和有機物,而且為窖泥發酵提供了眾多的厭氧菌,豐富了酒中的微量成分。

3.4大曲、麩曲結合、多種微生物共酵

挖掘當地古代釀酒製曲秘方,製曲配料把小麥、大麥、豌豆按10∶2∶1的比例同時加入粉碎後的牡丹根皮元素,製作中、高溫曲,使其釀酒過程產生的香味更豐富。

俗語稱“曲為酒之骨”,“曲定酒型”,曲是釀造微生物的主要提供者,是決定酒的質量產量的重要因素。廠區四周組成的高、中、低立體交叉的綠化工程,不僅保證了園區內始終陰涼,而且保持了園區空氣清新,為各種類群的微生物創建了良好的棲息場所。為了構建曲藥微生物棲息的大環境,定期向曲房四周環境噴灑大量的老曲粉,造成微生物環境菌群優勢,在生產過程中,經過長年累月的自然淘汰、馴化和優選,在廠房空氣、地麵等場所,特別是曲室和窖池形成了較為豐富、基本穩定的適於國花酒釀造的微生物區係,在曲房、釀造廠房牆壁上均篩選出和本廠大曲相同的產香芽孢杆菌、生香酵母菌、黴菌等,這些長期共存、和諧共棲的細菌、酵母菌和黴菌等釀酒功能菌為國花典型風格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作用。

釀酒使用純小麥中高溫製曲,從小麥粉碎、踩製、入房管理都是嚴格按照中、高溫包包曲的工藝規定操作。將小麥粉碎成爛心不爛皮、粗細均勻的製曲原料,再用人工踩製成四周低中間高的集糖化、發酵、生香為一體的複合酶製劑大曲藥,頂溫控製在58~63℃,中挺時間長過達8天以上,控製較高的頂溫和較長的中挺時間,促進了原料中組分的降解和褐變反應(美拉德反應、斯特勒克反應、焦糖反應和酶促褐變反應),有利於高溫嗜熱芽孢杆菌的生產繁殖,在高溫多水的情況下,高溫細菌大量繁殖所產生的酶係將原料中的澱粉分解為糖,蛋白質分解為氨基酸,糖脫水後與氨基酸發生美拉德反應,生成呋喃、吡喃類及醛類風味物質,氨基酸與氨基酸反應生成吡嗪類物質等,大曲在發酵過程中所積累的豐富的香味前驅物質,賦予國花酒幽雅、舒適、綿柔的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