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茶與聖(4)(1 / 3)

驀地,風向改變,濁浪潑船,於是逆水行舟,舟人也忙碌起來,他就離開原處,進入艙內。

一宿無話,次日淩晨,因水道逐漸轉狹,波勢逆折,航行困難,陸羽就辭別船家,登上堤岸。他騎著白驢,後麵牽隨馱負著行李書籍的犁牛,又開始旅程。經過許多鄉村丘陵、平坦的大道、崎嶇的小徑,再向隋縣北端迸發。沿途攀越山崗,危坡險坳,風景優美,也無心觀賞。但每逢路旁山邊,疊石重重的茶樹叢生之處,他必然不由自主地跨下坐騎,一邊讓驢牛自去吃草,一邊凝神欣賞,甚至采了幾片茶葉,以鼻嗅了又嗅,在手中檢查一番之後,放入嘴裏咀嚼,以辨其味,似乎心有所悟,好像詩人偶得佳句那樣,因喜極而搖動著頭,怡然自樂。此外,陸羽對泉水潺潺的流聲,也必側耳靜聽,似乎他聞聲而知水性的優劣。若遇泉水洌清,就趕前掬飲,飲了又飲,以辨水質是否宜於煮茶。倘有好茶水,他就取出茶具,疊石為爐,以枯木椏枝為燃料,當場煮茶,慢慢品飲之後,即將所體會的經驗,詳細記錄下來。他不惜耽擱時間,然後繼續趕路,日行旅程,暮投寺觀借宿。如此這般,已過多日,他才踏人義陽郡治的地界(東晉曰平陽,隋代改稱義陽,即今信陽市,為河南省南方門戶。)

義陽是唐代北方著名的產茶區,茶園麵積廣闊,一望無際。其西南部地勢險高,丘陵重疊。晴燥季節,有迷漫的濃霧密布,足以調劑茶葉的生長。所以此處的產品含有積聚不散的香氣以及清醇可口的味道,為當世所推祟。

由於山巒縱橫,岩崖重疊,則山山有溪,岩岩有潭,大泉滾滾不絕,波濤飛揚;小泉潺潺而流,涓滴清冷。水色澄洌如晶,論其水質,無一不是煮茶的妙品。

義陽郡區幅員廣大,地形高峻,群山密布。溪潭羅列。陸羽在此地流連了一段時期,他的足跡遍曆車雲、集雲、天雲、雲霧、雷震諸山,以及黑龍、白龍等名潭。他采集茶種標本,分析類別,精心研究其葉瓣的厚薄、大小、色澤、成分,以及品飲潭泉溪水,也辨其重量和性質的濃淡等等,都加以詳細記錄,以便日後著書立說。

要采尋群山諸水,其所在地皆分散各區,方向不同,距離亦異,且遠近懸殊,陸羽不可能在一日之內,遍曆其境。因此,時間太晚,不及找尋宿處,他就選擇石壁凹處安排露天過夜,或在山林靜地搭起布幕,防禦風雨,以便夜間安睡。每當夜宿荒山野林,他必然先將驢牛牽到身邊近處,既可作伴,又可護身,因畜牲警覺性強,倘遇外界毒蛇惡獸侵襲,他們會預先發出叫聲示警,使他可及時驚醒而預作躲避。饑食幹糧,渴飲茶水,此二物就地可取,隨手可得,甚為方便。他對這種生活,不覺其苦,反而引以為樂。

有些危山險穀,蛇獸山魈出沒無常,人足跡不到,陸羽敢冒險深入。據土人告:“黑龍白龍二潭附近,每逢天氣悶熱,或淫雨滂沱之時,常有龍形出現,鱗甲煥然,雙角對峙,蜿蜒搖擺首尾,狀甚猙獰,惟有薄雲護體,不見全身……”陸羽不信,潛往探視,靜待良久,一無所有,嗒然而返。

陸羽在義陽逗留了多日,與當地村叟鄉裏討論茶事,關於種采、製作、貯藏、烹煮茶葉的方法、水質、茶具的選用,以及茶樹生長情況等,他都將資料寫入“茶記”。他又親自煮茶請飲,博得對方的好評。

陸羽在這裏收藏甚多,心中非常高興,認為不虛此行。

告別義陽,他又開始新的旅程,轉道向襄陽進發。晝行夜宿,數天後,到達了目的地襄陽界。

襄陽是湖北省的名郡,在其西北三十裏的隆中是三國時代大政治家及大軍事家諸葛亮(字孔明)隱居時苦讀躬耕的地方。由於陸羽對諸葛亮的為人非常仰慕,他定要親曆其境,觀賞這個古跡。

陸羽跨驢牽牛,向隆中前進。經過老龍堤、賈家洲、廣德寺等處,轉南再走一段路程,便可到達。沿途禾田茶圃,一望無際,河道暢通,縱目可見,風景甚為優美,他在此駐驢欣賞了一會。

隆中地形如剪,兩旁雙溪分流,由南向北,在山口會合,而隆中就在右旁溪流的山腰上。

陸羽進入山穀,發覺山不甚高而形態秀雅,溪不甚深而流水清澄;登臨之後,見到地不很廣而四周平坦,林不很大而鬆柏茂盛,好一個幽棲之地也。

從山右經過了陡坡,再穿越了一條羊腸小徑,即見“古隆中”石牌坊。在這一片隆中臥龍崗上,有自晉以來的建築物:三顧堂、孔明會客及抱膝休息的茅屋亭和武侯祠。武侯祠內有孟獲所製的銅鼓。附近是匾題《臥龍深處》的野雲庵(相傳是孔明的寢室)、躬耕田、六角井、半月溪、梁父岩,岩內的石桌石椅,小橋以及劉、關、張三結義當年栓馬的古柏等等遺址和遺物,都能使陸羽流連瞻仰,徘徊不忍離去。

陸羽在襄陽另外的茶區略作實地考察,做了記錄之後,就開始折道,走上向南漳的旅程,沿途並不耽擱,直趨保康,經越興山,輾轉到達秭歸。一路之上逢山采茶,逢泉品水,因為山山有好茶,泉泉有好水;而逢茶人則共談茶事,且互相交換經驗,獨自抄寫記錄。朝趕旅程而餐風飲露,暮投寺觀,或架搭帳幕於山林荒地之間,暫宿過夜。

在秭歸,陸羽訪問了王嬙(即昭君)故裏,同時他因王嬙而聯想到西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