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是寫作內容與語言的重要來源。寫作的素材、語言的積

累、習作的技巧唯有通過大量閱讀才能獲取。主題閱讀為學生進行習作創造

了極其有利的條件,因為主題閱讀與隨意讀、泛泛而讀效果是不一樣的,有

主題的閱讀首先是主體的提煉與確立,在一個主題的統領下,讓學生閱讀相

關的文章,積累了大量的語言,豐富了情感體驗,並從中習得方法,是解決

學生作文時不再無話可說、無內容可寫的有效途徑。

一、印度的自然地理

“印度”梵文的意思是月亮,中文名稱是唐代高僧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記》中的譯法,在這以前稱天竺。印度位於南亞次大陸,與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錫金、不丹、緬甸和孟加拉國為鄰,瀕臨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領土麵積297.47萬平方千米(不包括中印邊境印占區,錫金和克什米爾印度實際控製區),海岸線長5 560千米。印度全境分為德幹高原和中央平原及喜馬拉雅山區等三個自然地理區。屬熱帶季風氣候,氣溫因海拔高度不同而異,喜馬拉雅山區年均氣溫12℃—14℃,東部地區26℃—29℃。

二、印度的人口、民族

印度有人口10.27億,其中男性為5.3127億,女性為4.9573億。印度是個民族、宗教眾多、文化各異的國家,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人種、宗教、語言博物館”。有10個大民族和許多小民族,印度斯坦族占46.3%,泰魯固族占8.6%,孟加拉族占7.7%,泰米爾族占7.4%,還有其他民族。83%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其次為伊斯蘭教(12%),基督教(2.3%),錫克教(1.9%),佛教(0.8%)和耆那教(0.4%)等。

三、印度的語言

印地語是印度的兩種官方語言之一(另一種是英語),屬印歐語係印度-伊朗語族印度語支,是由古梵語發展而來的一種現代印度-雅利安語言。分布於印度中部和北部的中央直轄德裏特區、北方邦、中央邦、比哈爾邦、拉賈斯坦邦、哈裏亞納邦等地區。使用人口有2億多,是印度國內最為通行的一種語言。此外,在毛裏求斯、斐濟、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圭亞那、蘇裏南等地的印度裔居民中也有相當數量的人講印地語。

印地語有5大方言,即西部印地語、東部印地語、比哈爾語、拉賈斯坦語和山地印地語。每種大方言裏又各有若幹方言。標準語的基礎是通行於德裏和梅拉特附近地區的克裏波利方言,屬西部印地語。

印地語標準語有元音11個,輔音43個。54個音位中,有1個元音和5個輔音是外來音,隻使用於外來語中。印地語原有的10個元音都有對應的鼻化形式。輔音中不但清塞音、清塞擦音等有對應的送氣音,濁塞音、濁塞擦音、閃音等也都有對應的送氣音。送氣音和不送氣音有區別意義的作用,一般沒有重音,也沒有聲調。語法比梵語大大簡化,名詞有陰性、陽性和單數、複數的範疇。在少數代詞中還保留了格的殘餘形式。名詞格的形式已經消失。句中名詞或代詞跟其他詞之間的關係是在名詞或代詞後麵用後置詞來表示。名詞或代詞等帶有後置詞時,其形式有一定的變化。動詞除有人稱、性、數等範疇外,還有體、時、式、態等範疇。句子的基本語序為主語—賓語—謂語。

詞彙方麵,基本詞彙大部分是從梵語演變而來的。各專業學科的術語,近來的趨向是直接取自梵語,或用梵語構詞法創立新的梵語詞。在穆斯林統治時期,印地語吸收了大量波斯語和阿拉伯語詞。英國統治時期,它又吸收了大量英語詞語,至今還在不斷地從英語吸收新的詞語。在吸收外來語同時,它還吸收了外來語的一些構詞手段。

四、印度簡史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000年前後創造了燦爛的印度河文明。

1947年以前,印度的曆史疆域包括現在的印度共和國、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和孟加拉人民共和國。1947年以後的曆史疆域隻包括印度共和國現有的領土。中國史籍《史記·大宛列傳》稱印度為身毒;《後漢書·西域列傳》等稱其為天竺;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始稱印度。

(一)史前印度(公元前600年以前)

史前印度最重要的文化為印度河流域文化(又稱哈拉帕文化)和恒河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是青銅時代的文化,存在於公元前2350—公元前1750年間,成熟於公元前2200—前2000年,最為主要的城市有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消失於公元前1750年左右。但是哈拉帕文化在古吉拉特、拉賈斯坦及北方邦北部等仍有遺留。

恒河文化昌盛於公元前1800—前600年間,為印度著名的吠陀時代。吠陀時代分前期和後期,前期即梨俱吠陀時期,約在公元前1800—前1000年;後期約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前期很少提到家庭,社會仍屬部落性質;後期部落社會分解為4個瓦爾納的社會。4個瓦爾納中首陀羅為最底層,犬舍為中層,刹帝利和婆羅門為上層。

(二)古代印度(公元前600—公元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