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度的曆史特征在於瓦爾納製的確立及其向種姓製度的轉化,部落社會的同化及其向國家的轉化,授地製的興起及其向封建製的轉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羅門教的興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轉化。
(三)佛陀時期(前6—前2世紀)
從吠陀時代末期(前600)到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400多年的佛陀時期,是繼印度河文化城市繁榮之後的第二次城市繁榮時期。在這時期裏,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大雄創立了耆那教。據佛教文獻記載,公元前6世紀初,印度有16個國家,其中主要的有摩揭陀、迦屍、祗薩羅、跋祗、俱盧、般遮羅和犍陀羅等。在這個時期的大國裏,瓦爾納的等級製取代了部落製。國君和武士成為刹帝利,祭司和教師成為婆羅門,農戶和納稅者成為犬舍,服務於以上3個等級的勞動者則成為首陀羅。
(四)孔雀王朝時期(前322—前185)
摩揭陀王國孔雀王朝的奠基人是與佛陀同時的頻毗娑羅。在孔雀王朝中,唯有國王有權擁有常備軍和接受貢奉。國王權力標誌著刹帝利對婆羅門長期鬥爭的勝利,但婆羅門在孔雀王朝仍然擁有大權。在阿育王統治期間,印度古代奴隸製君主專製的集權統治達到頂峰。
古代印度摩揭陀國的奴隸製王朝。因其創造者旃陀羅·笈多出身於孔雀家族而得名。阿育王在位期間,南亞次大陸除極南端的邁索爾外,全部囊括在孔雀王朝的版圖之內。首都為華氏城(今巴特那)。
在難陀王朝統治末期,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大帝入侵,北印度政局十分動蕩,到處發生人民起義。出身低賤的旃陀羅·笈多乘機崛起,推翻難陀王朝,自立為王,趕走馬其頓駐軍,統一北印度,於公元前323年建立孔雀王朝。公元前305年,塞琉古王國入侵印度,戰敗求和,把大體相當於今阿富汗和俾路支斯坦的大片土地割讓給印度。約公元前298年,旃陀羅·笈多去世,其子頻頭沙羅繼位。20餘年後頻頭沙羅死,其子阿育王繼位。在阿育王時期,古代奴隸製君主專製的集權統治達到頂峰,定佛教為國教。
孔雀王朝時期生產力有很大提高。鐵器的製造和使用已非常普遍。農產品種類增多,農業占有顯著優勢。紡織、金屬加工和造船等手工業都有發展。同中國、兩河流域、埃及等地有較活躍的貿易關係。孔雀王朝是一個奴隸製國家,普遍存在著家庭奴隸製,似乎並沒有大規模地使用奴隸,土地為國王所有。國家有60萬步兵,3萬騎兵,9 000隻戰象。
孔雀王朝的統治是不鞏固的。各個地區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有很大的獨立性。阿育王死後,帝國逐漸分裂,其勢力僅及恒河部分地區。約在公元前187年(一說前185),孔雀王朝末代國王布利哈德羅陀為其部將普士亞密多羅·巽伽所殺。至此,孔雀王朝滅,巽伽王朝興。
(五)外族入侵時期(公元前200—公元200)
孔雀王朝滅亡以後,西北印度不斷有外族入侵。先是中亞的大夏希臘人在公元前2世紀初侵入印度西北部,接著又有安息人、塞種人、大月氏人的入侵。
其中最重要的是貴霜帝國在印度的統治。在丘就卻建國後,國勢日強,侵入印度,滅大夏在印度的殘部。在閻膏珍、迦膩色伽統治時期,繼續入侵印度,從印度西部到恒河流域中部均歸入貴霜帝國的版圖。在迦膩色伽的支持與庇護下,大乘佛教在印度興起。小乘佛教流行於錫蘭、緬甸等地。
(六)薩塔瓦哈納時期(公元前100—公元200)
薩塔瓦哈納王國300年的曆史使德幹文化與北方文化互相結合。那裏的國王最早把土地授予婆羅門,並且對部落地區實行軍事統治。
(七)笈多王朝時期(320—540)
笈多王朝崛起於貴霜廢墟,奠基於275年,統治印度北部和西部約120年。王權縮小,官職已經世襲。外貿不斷萎縮。種姓種類和不可接觸者的名目都有所增多。偶像崇拜在寺廟裏日益普遍。
當時文化燦爛,有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迦梨陀娑的《沙恭達羅》劇本和較早的《往世書》均在笈多王朝時編成,此外還編纂了一些法書。在藝術方麵,中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壁畫豐富多彩,代表這個時期藝術的成就。
(八)戒日王時期(606—647)
戒日王是古代印度最後的一個著名皇帝。當時,外貿蕭條,貨幣短缺,政體沿襲笈多,但更加分散。都城從華氏城遷曲女城,即從一外貿城市遷至一軍政要地。戒日王死後,北印度表麵統一的局麵又告結束。
(九)古代南印度(公元前200—公元750)
在南印度幾乎每個國家都有幾個藩屬,每個藩屬都有自己的軍隊、自己的行政係統和收稅機關。最南部分國家的曆史,從1世紀開始。古代南印度分為兩個曆史時期:第一時期是公元前200—公元300年;第二時期是300—750年。
(十)中世紀印度(750—1757)
印度教早在4—5世紀(笈多王朝時)就以新婆羅門教的形式從各地政權出發向部落地區發展,對部落居民進行同化。至8世紀,印度幾個重要地區的部落的同化過程基本告成。印度教寺院在土地、商業、財政方麵具有雄厚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