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衰微,禮崩樂壞,作為“禮”的重要內容之一的冕服製度隨之崩潰。秦始皇時索性將冕服廢而不用,秦代尚黑,祭祀時隻穿黑色的衣服。西漢遵循秦製,也未恢複冕服製度。

東漢明帝時,決意恢複古製,下令有關部門采用儒家經典《周禮》、《禮記》、《尚書》及諸儒記說,重新製定冠服製度,於是,冕服製度得以恢複。東漢的冕服製度是遵循古製而定的,但周代冕冠前後有旒,東漢則規定天子冕冠前後有旖,三公以下則有前無後,這是不合古製的。從出土的後漢畫像石中戴冕冠的人像來看,前後都是有旒的,而且不像是帝王的形象,或許製度規定與實際實行有所差異。

三國時期年代短,動亂多,各國煢主多無暇顧及冠服製度。魏至明帝時,始定袞衣黼黻的製度,大抵沿襲東漢,隻是將天子冕服上的紋樣改為刺繡,公卿等用織成的紋樣,垂旒改用珊瑚珠。

晉代初期遵循舊製,冕服形製和前代相差不多,冕蜒前圓後方,垂旒用白玉珠,冕誕開始覆於通天冠之上。另外,上用皂衣,下用絳裳,以赤皮為黻。東晉時,冕旒用翡翠、珊瑚、雜珠等,至成帝時又改用白璉珠。

南朝不重禮法,對於冠服製度沒有多少改動,梁時穿冕服開始佩劍。

北魏孝文帝提倡漢化,禁胡服。太和十年,沿用漢魏舊製定五等公服,服袞冕以朝。

北齊武成帝時沿襲北魏,定冕服製為:天子平冕黑介幘,垂白珠12旒,用五彩玉。袞服皂衣絳裳,十二章。帶,朱黻,佩白玉,帶鹿盧劍,黃赤大小緩,赤舄。皇太子以下旒數和章數遞減。

北周設司服之官,掌管天子12服,諸侯服、公孤以下各級官員及後妃命婦的禮服。冕服製度和古製相比有較大改變,天子冕服增為12種,有蒼冕、青冕、朱冕、黃冕、素冕、元冕、象冕、山冕、鶩冕、袞冕等。公、諸侯等及諸官有方冕、袞冕、山冕、鶩冕、火冕、毳冕、祀冕、藻冕、繡冕等。據隋煬帝時內侍郎虞士基稱,北周皇帝因謙遜,不敢負於日月,“升日月於旌旗,乃闕三辰,而章無十二”,是說北周的冕服隻用日月星以外的9章。隋場帝時重定冕服製度,恢複古製中的大裘冕。袞冕采用十二章紋,並規定左肩織繡日,右肩織繡月,後領下織繡星辰。這種形製從此成為定製,後代冕服大致循此。

唐代基本遵循隋製。袞冕服上的十二章紋除日月星外,每行織繡同一種章紋12個。革帶加寬至3寸半,上麵除係黻、佩綬外,還要懸掛印章、囊等佩飾。五代的冕服形製同古製相差較大,宋初依五代舊製,冕冠使用大量珠寶裝飾,冕旒之外又加翠旒,以碧鳳銜之;冕板用織錦裝裱,上覆龍鱗錦,下以紫雲白鶴錦為裏;冕板又綴玉為7星,旁邊飾以琥珀瓶等珠寶飾物,整個冠體華麗沉重。此外,紅蔽膝上又織繡雲龍,也用金銀珠寶裝飾。後來,雖經幾番修改,去其奢繁,仍未能全複舊製,直至北宋末年,冕服形製才大致確定下來。其特點主要是:冕板前低1寸2分,前圓後方。青衣緋裳,十二章紋中的山紋作尖銳形。用青碧錦織成的天河帶,長1丈2尺,寬2寸,由冕板之上懸掛而下,垂在身前。這種天河帶在唐代閻立本所繪曆代帝王圖中即已出現過,但史誌中不見記載,大概至宋代才正式成為冕服的一部分。

遼代冕服依唐、宋之製,金代則依宋初奢繁的形製,元代用宋初及金製,但天河帶加長至拖地,冕旒用真珠,袞服用生色銷金裝飾,所用十二章紋數量不同。

明太祖登基後,認為冕服製度太繁,隻保留了袞冕服,其他一概不用。明代的袞服上衣仍為玄色,下裳有時用黃色,有時用壎色。明代從英宗之後,十二章紋不隻用於冕服,也開始織繡於皇帝的圓領袍上。

隨著清政權的建立,中國古代社會沿用了2000年的冕服製度結束了其曆史使命,從服飾製度中消失了。清代雖仍保留了袞服的名目,但與前代的袞服已名同實異。十二章紋改用在清代的朝服上,繼續存在於中國古代的服飾製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