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使用腰帶的目的是收束衣身,但中國古代的腰帶往往還起著顯示等級地位、懸掛佩飾的作用。特別是官員的腰帶,這一作用更為重要,甚至替代了原來的束衣作用。腰帶上懸掛的玉飾、組綬、囊袋、魚符、魚袋等飾物,也起著標誌身分的重要作用。曆代服製對於各級官員所佩帶飾物的種類、顏色都有嚴格規定,已成為官服製度的一個組成部分,這也是中國古代服飾製度的一個特色。
中國古代的腰帶分為革製和絲製兩種,用來懸掛佩飾的主要是革帶。周以前,革帶的主要作用是佩掛黻和玉。黻用絲縫係掛在革帶之上,以顯示貴賤有別;玉則用組緩連接在革帶上,以表明尊卑有度。《禮記》記載:天子佩白玉,用玄組緩,公侯佩山玄玉,用朱組綬,大夫佩水蒼玉,用純組緩,世子佩瑜玉,用綦組緩,士佩孺玟,用媼。戰國時,兵事不息,由於黻和玉佩都不能用來作戰,戴著累贅,便被去掉,隻是係掛黻佩的絲帶“縫”保留了下來,作為標誌。秦代則以彩色組緩連接在縫上。漢代沿襲秦製,又在秦代組綬的基礎上加佩刀和雙印作為裝飾。佩刀以刀柄、刀身及刀鞘上的不同裝飾區分貴賤。雙印大概為一種玉飾,並非真正的官印。據《漢官儀》記載,秦代以前的人都佩緩,並用金、玉、銀、銅、犀角、象牙製成方寸璽,隨意佩帶。璽在最初隻是印章的意思,並無貴賤之意,秦漢以後才成為皇帝印章的專用名稱。這種方寸璽,隻是一種私人印章,故可以隨意佩帶。漢代佩雙印的製度,也是從秦以前佩方寸璽的習俗演變來的。這種雙印,長12寸,06寸見方,上麵還刻有文字:“正月剛卯既決,四方,赤青白黃,四色是當。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庶疫剛癉,莫我敢當。疾日嚴卯,帝令夔化,慎而周伏,化茲靈殳。既正既直,既孤既方,庶疫剛癉,莫我敢當。”從帝王至儒生都可佩帶,但雙印的質料不同,皇帝和王公列侯用白玉為印。中二千石以下至四百石都用黑犀角為印,再以下則用象牙為印。係印的絲絛也有所不同。
漢代是封建製度的成熟時期,體現封建等級的官服製度也完善起來,佩綬製度就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佩緩指佩帶官印和綬帶,漢代規定,官員必須隨身攜帶自己的官印,並在腰上懸掛緩帶,作為官階高低的標誌。官印有玉、金、銀、銅製的不同,一緩帶的長短、顏色及織造方法也不同。據《後漢書-輿服誌》記載,漢代帝王佩黃赤緩帶,有黃、赤、縹、紺四種色彩,為淳黃圭,長2丈9尺9寸,500首。(圭,是指文彩純正的絲織品。首,指的是耗費絲線的數量,越是質地精3細、紋彩繁多的緩帶耗絲量越多。)太皇太後、皇太後、皇後所佩緩帶與皇帝相同。諸侯王佩赤色緩帶,有同樣四種色彩,為淳赤圭,長2丈1尺,300首。長公主、天子貴人所佩綬帶與諸侯王同。各國貴人、相國都佩綠綬帶,有綠、紫、紺三色,為淳綠圭,長2丈1尺,240首。公、侯、將軍佩紫色緩帶,有紫白兩色,為淳紫圭,長1丈7尺,180首。公主、封君也佩紫綬。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佩青綬帶,有青、白、紅三色,為淳青圭,長1丈7尺,120首。
一千石、六百石佩黑綬,有青、赤、紺三色,為淳青圭,長1丈6尺,80首。四百石至二百石佩黃綬,一色,為淳黃圭,長1丈5尺,60首。一百石佩青紺緩,一色。所有綬帶的寬度都是1尺6寸。除最低級的青紺綬之外,其他緩帶與從先秦保留下來的縫相連接。紫緩以上,在縫和緩之間,還串有玉環和玉玦。縫的長度,自青綬以上,為3尺2寸長,黑綬以下,為3尺長。縫的色彩與緩同而用絲量為緩的一半。
據《漢舊儀》記載,皇帝的印璽有六種。這麼多的印璽要佩掛在身上實在不容易,所以雖然皇帝也有緩帶,印璽上也有紐,但並不用來佩掛印璽。皇帝的璽是裝在青囊中,由專門掌璽的侍從攜帶。百官的印應該是與綬帶一起佩帶在身上的,一般認為是佩掛在腰帶上,但從《史記》記載“懷黃金之印,結紫綬於腰來看,似乎以將印揣在懷中,而將緩帶係於腰帶上更為合理。
緩帶又寬又長,係掛時須結為極大的環套,使之成為幾折,才可能不致拖地。即便如此,身前垂掛這麼多寬帶子,行動起來也不大方便,於是出現了專門盛放緩帶的緩囊,又叫搫囊。綬囊用皮革製成,囊上繡以虎頭紋樣的叫“虎頭緩囊”,用金銀鉤鉤掛在革帶旁。平時即將緩帶放在裏麵,上朝行禮時將緩帶取出垂下,禮畢或退朝後將緩帶收起裝人。
各等官員官印的質料和緩帶的色彩規格時有變化,但佩緩作為一種官服製度,一直沿用到唐代以後。
佩玉製度開始很早,據《禮記》稱,古時君子都佩玉,佩帶方法是將各種形狀的玉飾按照一定的順序組合成一串,佩掛在革帶上。其形製是,佩玉上係於“衝”,下麵分垂三條絲絛,貫穿以瑱(拉珠,前後兩條珠串的下端懸掛以“璜”,中間的珠串下端懸掛以“衝牙”。行動時,衝牙撞擊前後的璜玉,發出悅耳的聲音,如同奏樂,故稱“右徵角,左宮羽”。戰國時因其累贅,妨礙作戰而被廢止。漢明帝時,恢複了佩主製度,稱為“大佩”。大佩的組合方法不盡一致,一般是上部為彎形的曲璜,與小璧相聯,中間有刻有齒道的方形琚瑀,旁邊有龍形衝牙,下麵綴有彩色流蘇,其間以五彩絲絛貫穿的殯珠作為點綴。
漢代的大佩隻能在祭祀、朝會等重要場合使用。魏晉南北朝時期,佩綬製度繼續存在。漢末由於戰亂,佩玉製度曾被廢止,至魏時又重新恢複。此時期的朝服肩上,裝有“紫荷”。這是一種搫囊,不過其形製和作用類似西番僧肩上所負的繡囊,起著衣袋的作用。北朝時期的革帶非常講究,稱作“鑽(說)鵷帶”。帶上垂有若幹小帶,用來係掛弓箭、巾帕、算囊、刀礪之類的日常用品,帶上用金玉珠寶作為裝飾。係鑽鰈帶本是北方少數民族的一種習俗,也是胡服的一個組成部分,後來逐漸傳入中原,並受到漢族人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