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音樂會於1939年12月31日舉行,30日舉行了公開的排演。這次演出日後成了奧地利豐厚的文化傳統的一部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新年音樂會是1941年1月1日的那次,指揮同樣是克萊門斯·克勞斯。在戰爭年代,克勞斯掌管維也納愛樂樂團的音樂會演出和愛樂樂團的私立學校,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45年1月,在戰後艱難的歲月中,維也納愛樂樂團依然忠誠於奧地利,1945年舉行的新年音樂會在1月2日還加演了一場。
4.二戰後的新年音樂會
1946年至1947年樂團的指揮換為約瑟夫·克裏普斯,盡管他帶領樂團首次在美國舊金山舉行了新年音樂會,但並沒有博得廣泛的好評。1948年,克萊門斯·克勞斯重新執掌樂團,直到1954年克勞斯辭世,一共舉行了七次新年音樂會。在克勞斯一生指揮的十三次新年音樂會中,他把新年音樂會變成了維也納的一個非常特殊的音樂活動。盡管沒有電視將他的指揮藝術保存下來,但從存留的各種文獻上我們仍可以認為,他對施特勞斯家族的作品的演繹至今,起到了毋庸置疑的重要作用。
克萊門斯·克勞斯的不幸辭世給維也納愛樂樂團帶來巨大的問題。誰能接替他的位置並繼續他的成功?樂團為此召開了幾次全體會議,最終選擇了威利·波斯科夫斯基。當初這個選擇引起了許多的爭論,但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這是個多麼正確的選擇。波斯科夫斯基一共指揮了二十五次新年音樂會——從1955年至1979年。他使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獲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因此當他因病退休時,也同時宣告了一個時代的結束。波斯科夫斯基與眾不同的是,那種隻能在回憶中,在夢境中和施特勞斯的音樂魔力中才能被喚起的奧地利的古老傳統,被波斯科夫斯基通過他的指揮,他的小提琴展現出來,讓世人全然忘記了身處的時代。在波斯科夫斯基年代,增加了每年12月30日晚上為奧地利軍隊演出音樂會的傳統。值得一提的是,1959年電視台介入了音樂會,由於廣播電台和電視的作用,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成為世界最知名的音樂盛會和奧地利音樂文化的象征。
當1980年波斯科夫斯基因病退休後,維也納愛樂樂團選擇了洛林·馬澤爾——一位國際樂壇取得輝煌成就的指揮家。他指揮新年音樂會直至1986年1月1日。從那以後,新年音樂會的指揮每年更換,1987年的指揮是大名鼎鼎的赫伯特·馮·卡拉揚,他指揮了一場令人難忘的音樂會,隨後是克勞迪奧·阿巴多(1988年和1991年)、卡洛斯·克萊伯(1989年和1992年)、祖賓·梅塔(1990年、1995年、1998年和2007年)、裏卡爾多·穆蒂(1993年、1997年、2000年和2004年)、洛林·馬澤爾(1994年、1996年、1999年和2005年)。所有這引起指揮都是維也納愛樂樂團當年音樂季中取得最大成功的指揮。1999年洛林·馬澤爾指揮的新年音樂會打開了“施特勞斯年”的序幕——1999年是小約翰·施特勞斯逝世100周年,老約翰·施特勞斯逝世150周年。
2008年是奧地利轉播公司通過衛星電視直播維也納愛樂樂團新年音樂會的第50個年頭。在2008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電視轉播過程中,奧地利廣播公司首次在音樂會電視直播信號中加入中國鋼琴家郎朗的畫麵。郎朗向全世界的樂迷致以新年的問候。維也納愛樂樂團特別挑選了老約翰·施特勞斯的《中國人加洛普》,作為獻給在中國舉辦的奧運會這一盛事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