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當地時間1月1日上午(北京時間1月1日18:00),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大廳——富麗堂皇的維也納金色大廳被鮮花裝點得分外秀麗,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在全球的矚目下舉行,演出的曲目是被稱為“圓舞曲之王”的小約翰·施特勞斯及其家族的音樂作品,由世界曆史最悠久、素質最高超的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奏。新年音樂會展示的是人類最文明、最歡快、最明亮的側麵,高雅、輕鬆、豪華、熱烈是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最大特點。

1.1848——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起源

1847年12月31日,一場音樂會正在維也納郊外一個露天舞台舉行。當時萊比錫一家報紙描述道:“指揮是一個卷發、膚色黝黑的人。他的嘴唇微向上翹,給人一種富有天才的印象。他舉起小提琴,隨著琴頭的搖動,明快流暢的音樂便從一個規模雖小但素質很高的樂隊中飄蕩出來。”

這個膚色黝黑,“類似摩爾人”的指揮,便是老約翰·施特勞斯——輝煌的施特勞斯家族的創始者。當時他組織了一個樂隊在全歐洲巡演,聲譽載道。這次音樂會一直進行到1848年新年的鍾聲響時,樂隊演奏了維也納著名作曲家約瑟夫·海頓的一首作品,作為對新年的慶祝,接著樂隊演奏了施科澤的一首歌曲(這首歌曲後來幾乎成為維也納民謠)“跳吧,唱吧,無論我們是富裕還是貧窮……”(隨後樂隊開始持續演奏歡快的舞曲:圓舞曲、波爾卡、連德勒……音樂會變成了盛大的舞會,整個場地就是舞場,聽眾跟隨音樂翩翩起舞,精彩的作品則被要求加演,兩次、三次甚至更多次……歡樂的舞會一直持續到天明。

一個多半世紀前的這場音樂會,就是現在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起源。

2.約翰·施特勞斯家族與愛樂樂團

1873年4月22日,為了慶祝維也納金色大廳裏球型建築的落成,小約翰·施特勞斯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出了他的作品《維也納的高貴血統》。據記載,施特勞斯是邊演奏小提琴邊指揮。當時的報道寫道:“樂團盡職盡責,全心全力地演奏,使演出獲得了‘施特勞斯式’的成功”。觀眾反映熱烈,使得這首曲子不得不再加演一遍。這次音樂會的成功,奠定了“圓舞曲之王”和“嚴肅的”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的基礎。

1873年11月4日,在維也納召開了世界博覽會,小約翰·施特勞斯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奏了他家族的許多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藍色多瑙河》。

由於小約翰·施特勞斯有自己的樂團,因此很少和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但兩者的私下交情還是非常好。1894年10月,為紀念小約翰·施特勞斯從事指揮生涯五十周年,維也納愛樂樂團舉行了係列音樂會。小約翰·施特勞斯發來致謝電報:“在此我深表感謝,感謝樂團藝術家們的精彩表演和由此帶給我的巨大歡樂。”

1899年5月22日,小約翰·施特勞斯的歌劇《蝙蝠》首演時,作曲家指揮樂團在維也納歌劇院演奏了序曲。但就在歌劇演出的期間,小約翰·施特勞斯染上了風寒,引發肺病,於1899年6月3日不幸逝世。

即使偉大的作曲家逝世之後,維也納愛樂樂團也並沒有立刻成為他堅定的擁護者。1902年,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奏了小約翰·施特勞斯的《春之聲》和《美酒、女人與歌曲》,這次演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真正的轉折點出現在1921年。當時,為了慶祝在維也納的小約翰·施特勞斯紀念碑的落成,著名指揮家阿圖爾·尼基什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出了作曲家的《藝術家的生涯》《藍色多瑙河》《美酒、女人與歌曲》等作品。由於尼基什當時巨大的聲望和影響,許多指揮家都開始模仿他演奏施特勞斯家族的作品。1925年10月25日,為了紀念作曲家誕辰一百周年,指揮大師魏因加特納指揮演出了《藍色多瑙河》,在此之前這部作品已成為維也納愛樂樂團在10月17日和18日的國際旅行演出的保留曲目和返場曲目。1925年10月25日的這場音樂會也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全部是由施特勞斯家族作品組成的音樂會。

3.1939——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新年音樂會當今世界最著名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誕生是非同尋常的,它開始於樂團晦暗的年代——1939年,當時在歐洲爆發的戰爭演化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於局勢變化很快,樂團內部出現了很多派別,各持自己的主張,就在這個緊要關頭,樂團舉行了一場全部由施特勞斯家族作品組成的音樂會,它向外界發布一個信息(這個信息遠遠超出了音樂的本身),表明了維也納愛樂協會和維也納愛樂樂團對奧地利的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