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讀經。經書是儒家的經典,後來也包括佛教經典。讀經書要明大義,通訓詁。經書字字如金,流傳過程中很少發生變化,因此首先要明白書中的道理。其次經書的注解很多,讀經要通曉每個字的含義。儒家有《十三經》*,但我們很難堅持把《十三經》讀完,那麼,閱讀的時候就要有選擇性。根據張之洞的說法,《十三經》中有兩本書可以作為入門讀物,第一本是《詩經》,一天讀一兩篇,時間充裕了可以多讀,時間緊張了可以少讀,但不要求快。因為經典就是要求精,一字一字地琢磨。第二本是《禮記》,禮記的語言比較淺顯。古人多以這兩本書為入門之書。如果有興趣,大家還可以讀《周易》。但自古至今,能夠精通《周易》的人很少,為之作注的人卻很多,每個作注的人都有自己的說法,結果造成《周易》的注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一般人很難讀通。我們讀書還是盡量從《詩經》入手。《詩經》容易理解,其中的很多句子都很有文化氣息。讀過這些書以後,還可以讀《論語》和《孟子》。
就佛經而言,重在讀《心經》、《金剛經》和《壇經》。《心經》隻有200多字,也不要求快,讀完盡量能夠背下來。《金剛經》的字數也不多,可以泛讀。讀佛經的話,一定要先把《心經》和《金剛經》讀明白,在此基礎上再去讀《壇經》、《法華經》、《維摩詰經》等,否則很容易把自己陷進去分不清孰是孰非。讀這些書不一定都是出於學理,有的人也可以出於養生的目的去讀書。
第二,讀史。讀史書的目的是要明興衰,知謀略。一個家族、一個國家的興衰都記錄在史書中,我們讀史書要明白曆史沉浮。讀史書要注意以下幾點。一要能夠鑽研,做到“一字不通,下句不讀”,這需要耐得住寂寞。二要不僅僅局限於讀故事,而且要身臨其境,把史書變成自己的見識。三要思考幾個問題:首先,書中人物的發展軌跡,比如曆任幾朝、擔過哪些官職、優點和缺陷是什麼,等等。史書往往都是紀傳體,這就有助於我們把問題思考明白;其次,要學會身臨其境地思索自己處在曆史人物的位置上時,應當何去何從。比如《漢書》中記載漢朝初年,國勢較弱,匈奴入侵,我們可以想,如果我們自己是當政者,應當如何麵對。讀史書一定要置身其中,在書中學會處理問題,回到現實中遇到類似的問題就能夠施展才能。
第三,讀子書。讀子書見精微。子書都是曆史上有見識的老先生們的作品,我們讀子書要注意作者是如何思考問題的。比如王陽明和朱熹、墨子和韓非子、或者《孫子兵法》和《六韜》,這些書對同一個問題往往有各自獨到的見解,讀子書注意發現區別、認真思考。
第四,讀集部。集部都是文學作品,讀這些作品可以修養性情。在閱讀這些作品時,首先要知道作者表達的情趣是什麼,比如屈原的孤獨、李白的瀟灑、杜甫的熱忱、蘇軾的曠達,等等;其次要培養自己的雅致。寫詩詞歌賦的人一般都有良好的文化素養,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比如磊落的人可以讀辛棄疾、淡泊的人可以讀陶淵明、灑脫的人可以讀蘇軾、獨出心裁的人可以讀李白等。在集部中,總能找到和自己心氣相符的人,讀他的書仿佛聽他講話,與他交友,在不覺中提升自己的胸次。
希望大家能夠對讀書有所了解,把自己變成一個讀書人,遠離世俗的喧囂,靜下心來投入到書籍的寧靜角落,通過讀書修身養性,提高自己的修為。*
第二節如何閱讀
所有的學問都是自讀書開始,歐陽修言:
立身以力學為先,力學以讀書為本。(《勸學》)
修養德行以努力學習為先,要想把自己的事業做好,要想在社會中安身立命,必須有一定的知識儲備;要在工作中獨當一麵,要想事業、家庭、收入等都盡如人意,還要靠自己學習積累的知識來支撐。而學習是以讀書為始的,立學之“立”要專注地用到讀書上麵。蘇軾在《李氏山房藏書記》中也說:
束書不觀,遊談無根。
平時不讀書,連說話都能顯露其淺薄的素養,更遑論要求自己事事盡如人意了。讀書應該成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要把它視為生活的快樂。如陶淵明《與子嚴等疏》中的那句名言,“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人就是要有這樣一種精神,在讀書學習中有所心得,該是最值得高興的事情,讀書而忘食確實是一種很高的境界。